本篇文章4637字,读完约12分钟
5月24日,第五届中国基金业奖暨中国基金业20年最佳基金经理颁奖典礼暨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在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发表了题为《理解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宏观调控体系》的主旨演讲。
高培勇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学术领域主要是金融经济学,侧重于财税理论研究和财税政策分析。他曾三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学习的主讲人。
《中国基金报》记者将高培勇精彩的演讲总结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这是我第一次被邀请参加中国基金会组织的活动。当这既不是年初也不是年底时,基金经理们最迫切的问题应该是什么?
我想到一句话:“与其教人钓鱼,不如教人钓鱼。”我发现,对于基金经理来说,现在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我们专门研究的学者能够帮助解决的问题,即如何观察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目前,中国宏观调控体系最完整、最新颖的表述由五个要素组成,可概括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密切关注重大社会矛盾的变化,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构建现代经济体系。
如果把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看作是一个目标,而把1到4个措施或行动看作是导致这个目标的建立,那么要理解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体系,就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 .新的发展概念;2、新社会的主要矛盾;3.供应方结构改革;4、高质量发展。
换句话说,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中国当前宏观调控体系的总体布局。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全新宏观调控体系的布局,建议我们不要有一般的理解、一般的理解和一般的接受,而要欣赏比较中的变化。新的发展理念、新的主要社会矛盾、供给方结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都有参照框架和对应对象。
只有通过比较和分析相应的参照系,我们才能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例如,提到新的发展概念是相对于旧的发展概念,我们必须问,新的发展概念和旧的发展概念有什么区别?谈到新的重大社会矛盾,我们必须问,与以前的重大社会矛盾相比,新的重大社会矛盾在哪里发生了变化?谈到供应方结构改革,与需求管理政策相比,供应方结构改革的新理念是什么?谈到高质量发展,相对于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含义是什么?
让我们整理一下变化:
首先,分析视角的改变。
根据我的观察,当基金经理分析经济形势时,他们通常会关注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例如,2018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会变好还是变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无非是两个环节。一个是周期性分析。当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时,我们一定会问自己,我们现在处于这个循环的哪个阶段?衰退或过热,还是从衰退到过热的转变?这是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第二,总体分析,是供给大于需求还是需求大于供给?这也是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我想说的是,所有这些分析方法都是我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学的,我已经学得很透彻了。
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的声明到今年4月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的讨论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问题,其主要方面在于供给方面,根本原因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的经济运行不畅。
与过去相比,它已经改变了。如果我们继续用周期分析和总量分析来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从而把握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就有可能脱离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布局。因此,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逐步适应和强调结构分析和供给分析,这是一个方面的变化。
第二,发展理念的转变。
过去,在强调高速增长的时候,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gdp,gdp理论的英雄,对gdp的高速增长大惊小怪。今天,当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时,重点不再是速度。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有四个“更多”字,它们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更公平、更可持续。
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必须是转型的,必须找到一个新的东西来代替转型中的旧东西。例如,在高速增长的条件下,一切都可以以gdp为例,如何衡量高质量的发展?官员政绩的衡量和经济工作的把握都需要新的东西。中央政治局分析了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并就高质量发展发表了新的声明。
第三,已经发生变化的主要社会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重大社会矛盾的变化,对此我不需要过多解释。下一个问题是问每个人,这个主要矛盾对经济意味着什么?作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基金经理,向我们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
我们都知道,过去主要的社会矛盾是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这一对矛盾中,我们发现它主要谈的是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主要针对的是市场体系,而我们解决主要矛盾的出发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今天,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更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看,与物质和文化生活相比,什么改变了更好的生活?我知道我们可以借用互联网+的概念,把美好的生活理解为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要添加什么?一是升级,原有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应该升级,也就是说,它们应该升级到更高的层次,不仅要有,而且要更好。另一个更为关键,增加了一些非物质产品和非文化产品所涵盖的新事物。
根据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人们对民主和法制、公平和正义以及安全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东西既不是过去的物质产品,也不是过去的文化产品,而是一种新事物,我们称之为制度产品和政策产品,或者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这种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难道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603883,临床单位)的新增部分吗?这可以理解为范围的扩展。
谁应该提供这种产品?显然,它没有指向市场,市场也不能提供机构产品。针对政府制度,在主要社会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作为基金经理,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时,我的建议不仅仅是分析市场制度的供给,还要分析政府制度的供给。换句话说,这里的不均衡和不充分发展更多的是指公共服务、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等领域的不均衡和不充分。因此,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围绕重大社会矛盾的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表述做了一点调整。
请注意,在提示板的最后一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了更好的作用;到了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时候,中间的单词“和”已经被逗号代替了。“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起着更好的作用”。这是对政府角色的新表述。
第四,改变了政策的主线。
过去如何实施宏观经济政策?首先,基于需求方面,我们从需求的角度看问题;第二是关注总需求;第三是对冲的反向调整。用普通人的话说,东风吹西风,西风吹东风。具体来说,对减法的需求更多,对加法的需求更少。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短期稳定,这是我们过去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的传统思维。
目前的模式不是需求管理,而是供应方结构改革。谈到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我们必须根据需求管理政策来理解。现在我们应该跳到供应方,而不是站在需求方。现在我们不是把重点放在总需求上,而是放在结构调整上。现在它不是套期保值操作,而是旨在提高供给质量和优化供给结构。现在,我们不是追求短期稳定,而是着眼于中长期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
V.改变了政策机制。
如何执行这项政策?在过去,所有的行动一般都与“政策”一词有关。例如,每年年底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我们总是问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什么。请注意,你必须问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是长期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我们关心的是政策,这是政策层面的调整。
现在的关键是改革,通过改革突破体制和制度障碍,通过促进各种基本改革为供应方结构改革创造条件。换句话说,今天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以改革为重点,而当前宏观经济中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不仅仅是短期的政策安排,更与制度变迁相关。
让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1.积极财政政策。
当提到“积极”这个词时,尤其是积极财政政策的表述,每个人都必须把积极等同于扩张。相当多的人这样理解它。在今天对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解中,我们不能仅仅用扩张来理解。为什么?例如,当谈到积极财政政策的力量时,许多人理解应该加强扩张。
当提到要加强积极的财政政策时,人们认为应该增加财政赤字。如果是这样,我们将看到今年2018年的财政政策安排并非如此。今年安排的原因是,主要方向转向结构调整,重点升级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调整结构以解决产能过剩。尽管他还有扩张的意思,但我们必须说他是一个适度扩张后的扩张。
2.投资。
说到投资,政府投资有什么用?马上想到的是2008年至2010年的4万亿投资,其中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地方政府投资4万亿元。此外,其他投资也超过十万亿元。我们强调,少量投资将通过乘数效应带来更多投资。在我们看来,投资是刺激和扩大需求的统一。
在第19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有一句话,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谈到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理解它的含义,这意味着不仅要刺激需求,而且要优化供给结构。
3.赤字。
考虑到赤字,我们总是说,在过去,只要需要财政扩张,我们就必须扩大赤字。此外,我们还有一个理论,为了整个经济的平衡,我们会毫不犹豫地牺牲财政平衡,这是地方和宏观的关系。因此,我们心中的概念是,我们可以不惜任何代价扩大赤字,以刺激需求和稳定经济。
面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扩大赤字?当经济增长的压力仍然很大,当经济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时,我们是否应该扩大赤字?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过去五年的经济发展成就时,他说,过去五年赤字一直保持在3%以内。
无论如何,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在2012年经历了一个转折点之后,我们对赤字感到敬畏。我们对赤字的安排是确保底线。我们不仅观察了当前的影响,还观察和考虑了长期的影响。为了防范风险,通过洪水扩大赤字不再是主要选择。在这三场硬仗中,第一场被定义为预防和化解重大风险,这样我们可能对财政赤字安排有更清晰的认识。
4.降低税费。
当你看到减税和减费时,你如何猜测?政府会怎么做?我必须认为这是为了扩大需求。个人减税可以扩大个人可支配收入,企业减税可以扩大企业可支配收入,即让企业和个人扩大需求。但是今天减税和减费是为了扩大需求吗?没有。
今天的减税和减费旨在降低成本。成本降低给谁?降低企业成本。减税或减费是指企业减税和减费。这不是一般的减税和减费,而是资源配置模式的真正改变和税费结构的真正优化。减税和减费的操作和以前一样吗?一定有所不同。
回到2018年的财政政策安排,2018年的财政政策是积极的,在积极的背后有几个数字。通过把这些数字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我将给出六个数字。23800亿元是去年财政赤字的总额。换句话说,与去年的财政赤字相比,今年的财政赤字增加了0。随着gdp和经济总量的增加,如何衡量扩张效应?去年占3%,今年占2.6%。左边的第一个数字是8000亿,这是为企业计划的减税规模。与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相比,去年的减税规模为3000亿英镑,今年增加到8000亿英镑。3000亿元是企业降低成本的规模。13500亿元是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的规模,去年为8000亿元。
一方面,要把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高质量的发展和改革相匹配,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也要考虑化解地方债务的债务风险。因此,增加13500亿元是一项积极稳妥的安排。
我将向你解释这一点,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宏观经济政策。谢谢你。
(中国基金报记者刘明整理)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高培勇:理解匹配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10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