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5字,读完约5分钟
原标题:南街:从小奈岛到“烟台第一街”
昨晚,南街与解放路的交叉口开始关闭,标志着南街公交线路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南街,被称为“烟台第一街”,几乎贯穿了中心城市的东、西,见证了许多第一:第一座高楼,第一个广场,第一个商业中心……它从一个短短的泥泞的道路原型逐渐繁荣起来。经过几次变化和多次改造,它已成为烟台最现代化、最繁华的中心大道。就南街而言,1959年和2004年的改扩建是其成为主干道的重要节点。记者采访了两位分别经历了南街变迁的目击者,并听他们讲述了南街的往事。
1959年:
马车拉起石头,几乎是用手做成的
1959年南街改建扩建时,我23岁就参加了测绘工作吴,是自来水公司的一名退休干部,年近八十,至今仍记得当年修建南街的经历。
南街曾被称为南大道、南大大道和跃进路。1956年,南街只是从海安路到胜利路的一条崎岖不平的水泥路。那一年,这座城市开始铺设自来水管道,其中一条主要管道将铺设在南街的地下。当时,为了安装直水管,道路两侧的一些建筑被拆除,南街的道路被拉直。但是,当时南街的路宽不同,窄处只有两三米宽,只有七八米宽。那时,路上几乎看不到汽车。他们骑着自行车,拉着车,推着车,开着马车。“老百姓有句谚语‘你不能把人打得过了头’,用来形容南街的人少。”吴对说:
1959年,南街在我市进行了改建和扩建,为其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当时南街的范围是从解放路到烟台三中,路宽25米,其中主干道14米,每条支路5.5米。“南街建成后,第一次使用沥青,这是烟台的第一条沥青路。”吴说,当时南街的路基约有30厘米厚,“地瓜石”铺得像地瓜。工人们不得不将红薯石一块一块地插入土壤中作为坚实的基础。然后,在上面铺一层相对较大的石头,用压路机压实,以填补红薯石头之间的空隙;然后,铺一层较小的石头并压实;在上面铺一层细砾石并压实;最后,还有沥青覆盖层。在道路建设的同时,改造了地下管网,更换了原有的自来水管道,采用了直径较大的管道,增加了污水设施,这在当时全省的道路建设中是罕见的。
由于机械化程度低,施工现场只有几台压路机。运输沥青时,用两辆卡车运输,而石头和其他物品则用马车运输。压路机无法通过时,只能用橡木制成的大木夯锤,由两个人一边一个扛着,砸在地上压实路基。经过三个多月的突击建设,南街竣工了。虽然无法与现在的道路相比,但它是当时省内一流的城市道路。
2004年:
高标准建筑,改造成烟台第一街
“2004年改造后的南街可以说是全市质量最好的城市道路。”当年参与南街改造工程的市公路局副总工程师王对自己的辛勤工作和辛勤劳动充满了自豪。
那一年的改造创造了许多“第一”:首次使用进口优质改性沥青;交通和公路部门首次从德国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摊铺机,最大摊铺长度为16.5米;第一次,70多套“盘龙”装饰灯安装在路灯之间;大理石第一次被用作人行道的石板,使南街成为一条真正的购物街。
2004年,经过110天的改造,南大街路于当年5月28日基本完工。“经过多年的努力,南街周边地区已经成为‘标准路’、‘示范街’和‘放心路’,没有乱丢垃圾、乱画、乱挂、流动摊贩和店外经营。”芝罘区城管局特勤中队队长于为民说。
南街的前世
南街建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西起原西南河(现西南河路),东至西沟街北出口。它被命名为南大街,因为它位于寺庙的南面。
1934年,烟台特区将海阳街并入南大街,向西至西路(现在的海港路),更名为南道街。
1959年,南街改建扩建,道路宽度25米,其中主干道14米,每条支路5.5米
20世纪70年代末,南街全线拓宽至44米,包括14米的快速车道(四车道)、2条6.5米的慢速车道和2条人行道,在快速车道和慢速车道之间还有一条3米宽的绿化带。
自1993年以来,南街安装了76盏高杆灯,拓宽了青年路口,改造绿化带4300米,改造路面9.6万平方米。
1997年,南街进行了照明改造。整个项目西起青年路,东至东风电影院,北至海安路,全长8公里。整个工程安装了27盏大功率探照灯、2盏大功率灯笼和超过3万米的电缆。同年,南街也通过更换人行道进行了重建。
2003年,全市重点工程——中心街区旧城改造工程实施,南街19栋保留建筑立面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建成后的街区呈现出现代气息。
2004年2月初至5月底,南街进行了封闭改造。封闭改造期间,路面按照城市主干道一级标准进行拓宽改造、设计施工,改性沥青首次用于城市道路建设。与此同时,铺设了近20种地下管道,如排水、供暖、自来水、电力和通信。
2005年,我市第一个地下人行横道——南大街地下人行横道正式开通。地下通道位于南街和海港路的交叉口,总投资约3100万元。整个通道为工字型结构,全长290米,有23家商铺。
2014年8月8日,南街公交线路改造工程开工。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烟台南街的历史故事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