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25字,读完约8分钟

[摘要]1990年,22岁的吴晓波从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加入新华社杭州分社实业集团,开始了他13年的财经记者生涯。

吴晓波再次吸引了外界的注意,但他选择了沉默。

3月31日,全通教育(300359,诊断股)发布了15亿元人民币的交易计划,收购巴九龄96%的股权。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深交所迅速发出了一封询证函:这是吴晓波的个人知识产权证券化吗?这是一个“捏造”的重组吗?4月8日,全通教育回复深交所,称此次收购属于延伸产业链布局,并否认股价炒作和“吴晓波个人知识产权证券化”等说法。

吴晓波的生意经:财富增加 困惑不减

从财经记者到畅销书作家,从私人出版公司的创始人到媒体时代的内容企业家,吴晓波一直与商界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自己这样描述它:作为旁观者介入,以独立和建设性的精神看待商业,并参与商业。

这一次,吴晓波把自己的新媒体运营公司卖给了a股上市公司。有人认为吴晓波正在走上市之路——虽然他曾经写过10万+的《吴晓波:为什么我从来不来不炒股》,但他最终还是抵挡不住资本的诱惑。对此,与吴晓波有过大量工作接触的情景实验室创始人吴胜认为,股票交易和进入资本市场是两个概念,没有可比性:“这是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战略选择,与股票交易无关。相反,吴晓波仍然是一个不炒股,只关注自己的人。”

吴晓波的生意经:财富增加 困惑不减

从文人到商人

1990年,22岁的吴晓波从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加入新华社杭州分社实业集团,开始了他13年的财经记者生涯。

工作几年后,吴晓波买了一台电脑,这对公司来说是个大新闻。“两位前辈说过,单位给你送来了一切,为什么要用电脑?后来,他们知道有了电脑,他们可以写得更快,赚更多的钱。”吴晓波在2014年的一次演讲中回忆道。

热衷于研究企业和经济的吴晓波有着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1998年,千岛湖的一些岛屿被出售了50年,吴晓波买下了其中一个面积超过140英亩的岛屿。他在岛上种植了杨梅果酒,并推出了杨梅果酒品牌“五谷”。1999年,吴晓波再次开始买房,但随后就失去了控制,保持着“一年买一套房”的节奏。吴晓波开玩笑说:“买房子就像买食物一样,怎么买才是对的。”

吴晓波的生意经:财富增加 困惑不减

除了在新华社当记者,吴晓波还为《杭州日报》和其他媒体写专栏。1996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城市的背影》。从那一年起,吴晓波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年写一本书。前几本书卖得不好,直到2001年第五本书《大失败》出版,公众才慢慢了解“金融作家”吴晓波。

2004年,吴晓波成立了私人出版公司蓝狮。国珍文化首席执行官王在2012年又添一只蓝狮。他向《泰晤士周刊》记者回忆说,作为吴晓波的下属“有点压力”。“小宝老师要求很高,他会强迫你把事情做好。有些人可能会说他吹毛求疵,但我认为这是一种专业精神。

吴晓波曾在一次独家采访中承认:“蓝狮人害怕我,不敢开会。当我开会时,我变得咆哮。我主要是处女座,对每个人的工作都不放心。”

作为2018年1月吴晓波年终秀的主题设计师,吴胜已经看到了吴晓波的严肃。“吴晓波对事情严格而认真,这是我见过的创始人的代表。另一方面,吴晓波对人非常宽容,有很好的同情心,这是非常罕见的。”吴胜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不能有任何错误。”

一路上,吴晓波的职业生涯并不顺利。

2010年,42岁的吴晓波卷入一场诉讼,吴敬琏的前助理刘虹起诉他剽窃,最终法院驳回了刘虹的所有指控。

"那一年,我正处于自我膨胀时期。"《三十年的骚动》已经卖出了100多万册,而《一百年的波动》刚刚问世,社会给了我很多荣誉。打官司后,你发现自己有弱点,不能犯任何错误。”吴晓波说。

四年后,带着这种自我意识,吴晓波走上了从媒体创业的道路。

2014年5月4日,微信公众账户“吴晓波频道”开通。同年7月,吴晓波注册了新媒体运营公司“八九零”,该公司取自“890”的谐音,代表了80后和90后的受众群体。借助吴晓波在金融和商业领域的个人影响力,巴九龄在成立初期就吸引了大量用户,之后又陆续推出了面向企业新中产阶级和中高层人士的培训服务和金融知识支付产品。

吴晓波的生意经:财富增加 困惑不减

2016年3月27日,“吴晓波频道”推出“思想食堂”,这是一个知识付费的产品:一节课的“饭票”卖了4800元,一季的门票卖了2万元——当天只卖了两张“饭票”。

沮丧的吴晓波在《只有两个人的饭堂》一文中写道,“那一天成了我加入媒体以来最郁闷的一天”,“我好像被狠狠地打了一巴掌”。同年6月,《吴晓波频道》发表文章《不要走我的商业弯路》。在文章中,吴晓波总结了他经历的失败:他失败了四个主要项目,犯了三个典型的错误,损失了1亿多投资者。

处女座不能容忍失败。如果失败了,记住教训。

“在过去三年的内容创业中,我比以前更加努力了。”在2017年7月的公开演讲中,吴晓波说他作为“吴晓波频道”的最大经历是如何从一个作家变成一个产品经理,如何从一个注重文字的人变成一个注重技术的人。“如果一家文化公司不是由技术驱动的,它就不可能跑得很远。这是我踩过的最大的坑。”

直面身份挑战

如今,吴晓波已牢固确立了“中国著名金融作家”的地位,并出版了许多财经类畅销书,如《大失败》、《三十年风潮》、《百年波动》、《十年风潮》、《水中大鱼》等。

与此同时,吴晓波的商业繁荣昌盛。根据企业搜索的数据,吴晓波名下有15家企业。其中,蓝狮于2015年登上了新的第三板。目前,吴晓波持有28.51%的股份,是第二大股东。

写书、专栏、蓝狮、巴九龄等。都给吴晓波带来了大量的收入。

早在2009年,吴晓波就以每年750万元的版税收入在中国作家名单中排名第五。根据全通教育4月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回复公告,巴九龄的股权估值为16亿元,2018年净利润为7537.03万元。

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王认为对商业有着敏锐的理解,善于把握节奏。“他做过记者,写过一本书,进入了媒体。时间的每一步都被捏得如此准确,就像在他的脑海里设置一个闹钟一样早。”

同时,商业上的成功使吴晓波“收获”并质疑,“吴晓波的过度商业化不再是充满正义的知识青年。”是更具代表性的观点之一。2016年10月,一篇名为《吴晓波的大转折:中国多了一个三流商人,少了一个一流的商业作家》的文章被广泛传播。两个月后,吴晓波在吴晓波写道:你是学者还是商人?在文章中,他直接回应说,他会用自己的作品和时间证明自己仍然是一个优秀的独立作家。“我希望有几本书能在几十年后再版,并偶尔被提及。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自我期望。”然而,当他在2018年11月接受采访时,吴晓波仍然表示,他仍然对身份识别问题感到困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吴晓波的生意经:财富增加 困惑不减

王认为文人不必饿死,而则拓宽了文人的界限:“如果写作可以卖钱,就说明文化是受到高度尊重的。现在,小宝老师只是一个案例,而不是一个共性。”

王对的企业经营理念印象深刻。他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在蓝狮做企业调研时,吴晓波明确提出要远离企业:不仅要保持密切的关系,还要不要太密切。如果他陷入困境,他甚至没有自己的客观评价。"这也是他写作的一个想法."王千·马说道。

事实上,吴晓波显然更喜欢金融作家的身份。在不同年份的采访中,吴晓波否认自己是企业家:“这份(企业家的)工作不会给我带来太多乐趣,我也没有太多成就感。给我带来最大快乐的是写作。”

吴胜认为,跨境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吴晓波同时具有金融作家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并不矛盾。但这也意味着打破秩序。"小宝老师对自我状态的颠覆和否定总是让我钦佩."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吴晓波的生意经:财富增加 困惑不减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