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799字,读完约24分钟
明路:人口集聚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如果你不相信大规模城市化,你将不得不等待被选中!
资料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周三,中泰证券研究院召开了2019年春季战略会议,邀请了30多名重工业专家、著名学者和150多名上市公司优秀管理人员,与数千名机构客户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今年中国区域经济改革和发展有两大亮点,一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二是粤港澳大湾区。你如何看待中国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我特别邀请了中国最专业、最深入的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明路教授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多年来一直是一致的,而且越来越好。我一直很感激他们。更有价值的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几乎完全证实了他的理论和结论。
明路教授的演讲题目是“走向集聚平衡:中国区域和城乡发展趋势”,这实际上遵循了他在《大国和大城市:空》一书中的观点,即尊重地区之间的地理差异,发展适合每个地区的产业,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通过流动性,我们可以实现人均资源的相对平衡,进而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平衡。
中国有句老话,山不会变成水,因为龚宇移山的精神是有价值的,但是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事实上,全球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正在聚集。虽然其他地方的人口很少,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可能会比聚集区快。
在这次论坛上,明路教授和后来发表演讲的王国斌总经理都相信市场配置资源的天然能力。在过去漫长的日子里,如果他们的想法能早一天被接受,我不知道能避免多少弯路。
以下是明路教授的演讲记录(已被我证实)
非常感谢中泰证券的邀请,很荣幸有机会与大家分享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我自己也做过一些宏观研究,我对中国的宏观研究持有这种观点很多年了。审视中国的宏观问题不仅取决于总量,还取决于地区分布。原因很简单。中国是一个陆地面积与欧洲相似的地方,我们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物质和地理条件的差距远远超过欧洲和美国,我们的人口大约是美国和欧洲的五倍。因此,不管什么经济指标,房价都是好的,包括李总经理刚才提到的债务问题。我一直坚持认为,如果我们不从较低的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至少在省一级,可能会有很多。
我需要做足够的准备来谈论粤港澳大湾区。2015年,中央政府召开了中国城市工作高层会议。中国城市的发展应该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这句话很重要。会后,中央高层官员似乎没有解释清楚城市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实际上,已经制定了许多政策,从研究城市地区的角度来看,这些政策似乎违背了城市法律。
城市发展的规律有三句话,这对每个人了解区域经济都很重要。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二,城市人口的分布,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世界范围内人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第三句与我今天谈到的话题没有特别的关系。顺便说一句,在一些核心大城市和大都市地区,人口仍然集中在市中心,中国有太多的传统观点认为,中国未来将发展反对城市化和郊区化。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人口几乎无一例外地重新集中在市中心。
就我今天谈论的话题而言,我今天需要解释两个疑问。第一个问题在于区域经济集聚与均衡的关系。包括决策层在内的社会各界一直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即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是由少数地区经济过度集中造成的。在各种媒体中,“虹吸效应”一词被广泛使用。经济的集中似乎导致了中心城市在二线、三线、四线,甚至是五线和十八线上吸走了周围其他城市的资源,从而导致了空的资源分配受政府对政治和经济的行政干预所控制。甚至当我在某些领域做研究时,也有人问是否要创造一种“反虹吸效应”。这就是我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理解今天的问题对于判断经济政策的未来趋势非常重要。
第二个观点是我们一线城市的规模太大了。正是由于这种观点,我们在实践中看到一些说法,认为我们应该防止农村成为空,所以我们在前几年提出了农村振兴和建设特色城镇。包括最近的媒体报道,由于政府的干预,在过去两年中出现了人口返回的趋势,返回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有些人甚至认为这将成为一个长期趋势。这是真的吗?中国真的有违背世界发展规律的人口流动分布趋势吗?如果这真的是一种趋势,那它真的是一种长期趋势吗?这是我想回答的第二个问题。
接下来,我抛出我的观点,我想谈谈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两个核心观点。首先,集聚和区域均衡发展并不矛盾,但两者都有。接下来,我会用数据告诉你一线城市将继续扩张。事实上,在过去两年中,决策层发生了一些悄然的变化。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最近的趋势,我们已经开启了一个城市群和大都市地区的时代。我想回答的下一个问题是,在中国的主要城市群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或粤港澳)谁最有希望?区位仍然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首先,理解发展与平衡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谈谈发展与平衡的关系。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空均衡”,我在这里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认为,如果人口在一个国家内自由流动,如果这个国家被分成两部分,等式的左边被理解为农村,右边被理解为城市。或者用来讨论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的关系,左边是小城市,右边是大城市。在一个人口可以自由流动的国家,人口流动在停止之前肯定会导致双方收入相同。如果这个等式是不平等的,那么在等式建立之前,人口流动肯定会从低收入地区集中到高收入地区。
因为有这样一个基本原则,看左边的公式,这个地方的总收入是受资源约束的,因为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总量更多地受资源约束。例如,农业受到土地的限制,有些需要发展旅游业和自然资源产业,它们的总经济产出有限。如果这个国家的总人口用大P来表示,U代表右边的人口,左边的人口是P-U。右边的经济增长是现代经济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它的增长取决于技术和人均资本。除以U,就是人均收入。
当我写这个公式时,只要右半部和城市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左半部增长得快,只有减少左半部的人口和增加U,才能保持双方的关系。如果你了解空之间的平衡,你就能理解现代经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为什么人口继续集中在城市?因为右边的经济在持续增长,我们需要吸收更多的人,而雄辩可以维持等式。第二,为什么中小城市集中在大城市?另外,右边的大城市具有经济规模的特征,而小城市的经济相对具有资源约束的特征。
当然,在经济集中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成本,即每个人都担心的城市疾病。当双方在空之间达到平衡时,并不是绝对收入真正达到平衡,而是成本(c)应该从等式的右边扣除。这种成本有两个来源,一是制度约束,二是技术和管理水平,伴随着污染和拥堵。
《上海2035规划》提出,上海未来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之城将推动经济增长,增加上海的收入。同时,他们提出上海应该建设成为一个人文城市,如果真的要建设成为一个人文城市,就必须废除长期存在的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歧视。这也意味着要建设一个生态城市。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这个城市的宜居性将会提高。如果我们在上海这样的地方,这三个目标都应该实现。你如何防止左边的人向右边移动?
因此,我告诉规划者,如果上海真的想控制人口,在等式的右边,2035年的规划目标必须至少放弃一个:如果上海不增长,左边的人不会去右边,因为他们找不到工作;如果上海不适合居住,拥挤和污染问题就很严重,人们就不会来;如果增长也很重要,那么宜居性也很重要。唯一的办法是牺牲社会和谐,增加对户籍制度的歧视和控制。通过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下一个政策取向,以及为什么我们必须转向市场取向。基本逻辑就在这里。
第二,经济集聚导致地区差异?
下图将美国领土分成两半。橙色部分代表美国重要的大都市群。在美国,只有这么小的一个地区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而蓝色部分只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美国经济集中度很高,主要集中在一些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地区和城市群。
空之间如此高度的经济集中给每个人的印象是,美国经济的发展在各地区之间高度不平衡。我今天讲的是人均的概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人口。如果我们想帮助欠发达地区,有两种方法可以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种是帮助提高分子,另一种是帮助他们降低分母。我们应该帮助减少分子还是增加分母?这取决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情况。如果不发达地区与中国中部和西部的大城市如武汉、Xi、重庆和成都相似,这个地方更倾向于制造业和服务业,这可以增加人口数量,因为这些产业具有规模经济。二、三、四线城市和十八线城市的比较优势偏向农业、旅游和自然资源,因此应减少总人口以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有了这个事实,再看看美国的图表,看两个数字,黄色的一栏代表每个州在美国gdp中的份额。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高度集中在几个州,最左边的支柱是加利福尼亚州,占美国的14%,以8%位居第二,排在第十位的各州的国内生产总值份额下降到2%以下。这种经济在地区发展中是否特别不平衡?请看图片上的蓝线。
蓝线是每个州的人口分布。当人口比例与州gdp比例高度一致时,美国各州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非常小,这与空的地区间平衡是一致的,因为美国是一个劳动力可以在中国自由流动的国家。与此同时,美国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区间分工。在国内生产总值占很大比重的各州,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发展。上图中的蓝色区域发展类似于等式左侧的行业,体现在农业、旅游业和自然资源方面。然而,众所周知,美国各地区之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非常小,因为农场可以扩大规模以支持人均收入的提高。我称之为“美国向集聚平衡迈进。”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分布不匹配。黄色柱代表中国各省的gdp份额,蓝色线代表各省的人口份额。与美国地图相比,你是否仍然认为中国的地区差距是由少数地区的经济集中造成的?还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的制度阻碍了人口向经济高度集中的地方流动,还是因为蓝线偏离了黄柱?
我认为通过中美之间的比较,答案非常清楚。中国的问题不是经济集中,经济集中有客观规律,而且可能会进一步集中。在经济集中的过程中,还要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该如何做?我们总是试图使中国的经济和人口在地区之间平均分布,这是违法的。为什么我们不能解放思想,追求地区分工和人均收入均等化?
如果做了这样的调整,我们只需要把这张图上的蓝线和黄柱对齐,每个人都会一样,这就是人口流动的过程。政府是否需要推动人口向高收入地区转移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不必要的,因为普通人(603883,临床单位)知道从哪里获得更高的收入。现在,黄柱高于蓝线的地方就是人口流入的地方,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方。政府需要做的是跟随市场,做一些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事情,即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
在谈完这些事情后,我有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来理解我接下来要谈的其他问题。我称之为,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必将在经济集聚的过程中走向人均收入均等化,这是中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三,一线城市太大了吗?
城市发展还有另一个规律。我想在这里介绍的是“齐夫定律”。什么意思?如果我们现在用一个P来代表这个国家最大的城市人口,那么第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是最大城市的一半,第三大城市是三分之一,第n大城市是第n个。如果这个国家的总人口是人口,那么
p=p+1/2p+1/3p+ ……+1/n*p
p/p=1/(1+1/2+1/3+ ……+1/n)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首先,第一城市的比例随着全国人口的增加而减少。例如,新加坡只有一个城市,而中国有600多个县级市和200多个地级市。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最大城市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第二条法律涉及到今天中国城市政策的讨论。许多人认为为了缓解中国大城市的疾病,应该建设更多的大城市,而熊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即使我们的千年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男性在中国的排名也是如此,在中国的第5至第10位中,男性可以占据一定的位置。至于括号,只增加了n+1,括号的值基本不变。不要以为1000万人都集中在雄安,每个人都不应该去北京,除非北京的人均收入降低。
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当我们考虑一个大国和越来越多的城市时,整个城市的人口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括号趋于稳定。当等级得分趋于稳定时,该国最大的城市人口与该国总人口成正比。我有一本书,《伟大的国家和大城市》,卖得很好,书名是这样的。
(这本书是2017年第12届金文图书奖的获奖作品)
看看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你就会知道了。首先,让我们看看2000年至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的分布情况。每个人的一个参照系是红线,这是我刚才谈到的齐夫定律,这是人口规模和人口排名之间的关系。如果中国城市里的所有黑线都落在红线上,那就符合齐夫定律。
通过比较红线和实际黑线的区别,我们知道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区别是什么。大城市不够大,小城市不够小。如果中国未来出现这种趋势,小城市的人口将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出现,而不是在未来,这将使中国的城市人口分布更加符合红线所代表的齐夫规则。
这种趋势正在发生吗?右边的图片是2010年人口普查画的。仔细看,黑线更接近红线。尽管中国一直在利用行政权力抑制大城市的人口,并通过政策鼓励中小城市的发展,包括小城镇的发展,但市场力量仍顽固地将中国城市的人口分布推向世界的普遍规律。我们今天所做的许多政策层面的导向会变得无用吗?我认为今天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
接下来,我会给你看我在书里画的另一幅画。在这个数字的横轴上,是2012年前后142个国家的总人口,在纵轴上,我选择了这个国家最大的城市人口,他们都取了一个对数。拟合线与数据高度一致,符合国家越大,城市越大的事实。第二个信息,这条线的斜率是0.76,一个国家的总人口增加了一个单位,最大的城市人口增加了0.76个单位,这意味着国家越大,这个国家第一个城市人口的比例越低,从齐夫定律得出的两个结论与我所说的完全相同。
根据上面的国际比较,上海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了。如果你听我说的实话,看我提供给你的数据,你基本上可以判断,如果中国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大的路线,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上海一定会更大。每个国家的总人口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中国的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数据,这促使中国上海发展成为一个更大的城市,以符合我刚才提到的世界存在的规律。
第四,大都市区的时代已经到来
如果中国的大城市必须扩张,那么这么多人会去哪里?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提出发展大都市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政策思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强调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中还会有另一个问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有上海、南京、杭州和三个四线城市。城市群中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是什么关系?核心大城市,即中心城市,是世界上的普遍规律。核心问题是跨区域资源配置受到城市之间,甚至省与省之间行政边界的阻碍。
让我们做一个国际比较。让我们看看东京的地图。这是东京的大都市区。如果你从市中心走到外围,东京左边的地方是一座山,它与城市扩张的自然边界相遇。这个大都市区的半径为50公里。如果你往南走,你可以到达一个没有高山障碍的狭长边界,这个半径可以达到80公里。东京都市区的人口约为3700万,而且还在进一步增长。日本总人口已进入负增长阶段,人口仍在东京都市区和东京都市区。
看看上海就知道我们的差距有多大,上海的人口需要进一步增长。上海可以与周边城市相连,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和住房用地。但是现在,规划是以行政边界为基础的,建议减少工业建筑用地。上海距离人民广场和松江仅30公里,距离昆山50公里,距离苏州市中心80公里。这个地方有许多未开发的绿色,它们被留作农业用地。一方面,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市,另一方面,住宅用地的开发受到限制,导致房价居高不下。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一个理论问题,即城市的空形式。为什么我们今天对城市发展有很多误解?这与我们在中国对概念的一些误解有关。我想问一问城市系统中的所谓“太阳系”或“章鱼”的问题。我们用这张图片来了解中国的城市。例如,我们在上海有一个中心城市,但我也有宝山,嘉定和青浦。有一些像这样的城市,我们称之为“太阳系”模型。但众所周知,如果我们把这幅画放在美国或日本,你应该知道它上面的每个圆圈都是一个独立的城市。但我们对中国城市的概念是行政管辖。严格地说,上海不是“一个城市”。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都市区是如何建成的?例如,东京圈,我称之为章鱼,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市,比如东京。这条轨道连接着中心和边缘,而东京的扩张区就建在这条轨道的边缘。我们认为上海和北京大的原因是,我们把上海和北京管辖范围内的许多城市的人口加起来,同其他国家的一个城市的人口相比较,这样比较起来就有问题。东京的面积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概念。如果我们把上海中心城市的人口与1200万相比,把东京的人口与1300万相比,我们就会知道上海的人口并不多。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东京的城市扩张。这是东京的人口密度梯度。东京的人口密度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梯度从中心向外围递减;其次,它处于轨道交通沿线的章鱼状态。
在今天的中国,都市区和城市群是混淆的。城市群的范围没有明确界定。都市圈的概念是一个以核心大都市为中心的通勤圈,半径约为50公里。第二,城市群是铁路和公路的连接,而大都市区是公路和地铁(包括市郊快速铁路)的连接。第三,城市群是每个城市内部相对完整的产业,都市区中心与外围的分工更加清晰。第四,空的城市群是多中心的,都市区内部更加集中和极化。
让我带你去广州佛山。广州和佛山自然相连,天衣无缝,是目前中国距离大都市区最近的地区。从广州到佛山市中心的距离大约是20公里。广州已经为2035年制定了一个计划,声称其人口在未来将增加500万,而上海只会增加50万。如果广州人口增加500万,即使佛山人口保持不变,到2035年,广州和佛山的总人口将达到2765万(现在是2215万)。如果广州城市规划和上海城市规划得到认真实施,上海将很快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
下一个问题是虹吸效应。虹吸效应真的是个严重的问题吗?广州和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非常快,而其他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非常慢(见下面的红线)。第二条线,广州和深圳的人均gdp增速低于总gdp增速,而其他七个城市的人均gdp增速都高于总gdp增速,因为人口正在外流。同样,尽管经济和人口都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和深圳,但城市之间的人均gdp差距正在缩小。这不是一件好事吗?你需要担心虹吸效应吗?有时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负担太重,太解放了,我们就是看不到经济规律。
下图显示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集中程度。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规模差距越来越大,人口规模差距越来越大。然而,在过去近20年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已经缩小。随着人均收入差距的缩小,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出现经济集中。
V.中国区域发展趋势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上述问题,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谁将胜出?
我认为京津冀地区的优势在于其人力资源和总部经济的高度集中,包括靠近国家的行政中心。北京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大学生的比例可以说是包括深圳在内的中国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北京的经济有几个明显的缺点。首先,它缺少大河,附近的大港口在冬天会结冰。
为什么中国的南北经济增长率有差距?中国想要全球化,制造业需要发展基于港口运输的国际贸易,这将成为一个长期趋势。北京周边的京津冀地区由于缺少河流和大型港口的冰,已经成为其制造业发展的劣势。我们经常认为河北不能发展是因为北京吸收了资源,这是错误的。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思维实验。如果北京搬到上海,你认为它足以吸收江苏和浙江吗?不,京津冀地区不好,因为没有大河,大港口都冻住了。
最近的一些数据显示,在北京的人口控制政策下,被缓解的人口直接跳过京津冀地区,到达珠江三角洲和四川。越多的中心城市聚集在城市群内部,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越强。如果北京变小了,京津冀的发展会更糟。上海与珠三角的最大区别在于上海不够大,对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带动力不够强。相对而言,珠江三角洲更好。
长江三角洲的优势:第一,黄金水道在长江下游,大吨位船舶可以直接到达南京。世界上可用作海洋的内陆河很少,长江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二,人口规模;第三,教育和医疗等综合优势。缺点是上海控制着自己的人口规模。它控制得越多,它的人口和高科技资源就越多地向珠江三角洲转移,这对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政策。
粤港澳有什么优势?第一,城市之间的互补性较强,内地城市、香港和澳门的城市功能更具互补性。二是深圳引领的创新活力。第三,我认为广东是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这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缺点是不同系统形成的边界效应。广东、香港和澳门有三个海关区。此外,除香港外,与长三角和京津冀相比,高等教育还不够强大,但近年来正在迅速赶超。
有了这个判断,未来谁会赢?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海。如果上海醒了,我前面提到的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优势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长江三角洲一定要优于广东、香港和澳门。如果上海继续沉睡,它将帮助珠江三角洲、广东、香港和澳门成为中国最大、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
中国的其他地方会发生什么?首先,在国家层面,距离大型沿海港口的距离将影响城市的发展。第二,在区域层面,与核心大城市的距离影响周边城市的发展。第三,在城市内部,距离老城中心的距离影响着边缘新城的发展。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到沿海大港口的距离与城市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离大港口越远,经济增长率越低。在距大港口500公里的其他地方,基本上是一条平坦的线路,但在中国有一个分中心,即重庆、成都和Xi。这就是区位在国家层面上的作用,即经济进一步集中在广东、香港、澳门和长江三角洲等中心城市附近,并呈现向外的梯度,这将是一个大趋势。
将区域表面缩小一维。我选择了中国的14个大的中心城市来观察从每个城市到这14个城市的最短距离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离中心城市越远,经济增长率就越低。我们的中小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并非没有必要。相反,我们说城市必须有一个大、中、小城镇体系。同样,小城镇离中心越近,大城市的活力就越强,因为它们的经济发展依赖于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效应。
将规模降至城市水平。几年前,中国建造了许多新城镇。今天,中国的新城建设已经遍布全国。中国新城的平均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平均规划人口为42.5万,这是国外中等城市甚至大城市的概念。
许多新城镇平均距离老城区25公里,而在上海,从人民广场到松江只有30公里。我的研究发现,新城离老城越远,人口密度越低,这个地方的债务-gdp比率越高,因为这个比率是一个投入产出关系,而债务是一个投入,所以有必要投资建设新城,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产出和享受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这个债务-gdp比率就会增加。
六.摘要
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件事。如果中国真的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那么中国将走向由特大城市驱动的大都市地区和城市群的发展。无论决策层是否愿意这样做,它都必须被选择,并且正在被选择。
在国家层面,我认为国家战略正转向“集聚平衡”的过程,因为它与沿海大港口和大城市有着重要的距离。在区域层面,广东、香港、澳门和长江三角洲将向城市群发展,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地区。至于谁更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海的表现。在城市内部,核心大城市必须建在大都市地区,而在中国最大的城市,它们可能会扩展到50、60甚至80公里的半径。
中国已经开始实施中心城市战略,有9个城市被选为中国的中心城市。这九个中心城市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数量级。最近,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一系列讲话中强调,规划要为发展服务。上海正面临着老龄化、房价和土地供应紧张的严重问题。如果城市要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的供给,就不能发展,也不能承担国家发展和长江三角洲的主导作用。
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已经启动。就投资而言,我建议你多注意轨道交通线(或尚未建成的潜在轨道交通线)和行政边界的交汇点,因为我认为那个地方是一个有价值的洼地。就这些,谢谢。
来自金融部门金融渠道的作品都是有版权的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将被视为侵权!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陆铭:中国一线城市不是太大而是太小 都市圈时代到来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