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93字,读完约2分钟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2018年,内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相互竞争,给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11月22日,2018中国上市公司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围绕“重塑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变革”这一主题,近300名专家、行业从业人员、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和媒体高管来到现场,就如何发挥创新、资本、并购的效率,共同推动上市公司重塑竞争优势,加强管理、责任和市场价值的转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享。
雨果奖获得者、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部副主任郝方静发表主旨演讲,介绍了中国企业创新现状。她说,近年来,中国研发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在迅速上升。其中,1995年,中国的研发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左右,到2015年,这一比例超过了2%。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仍低于日本、英国、美国和德国,但已经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
从我国研发支出来源来看,目前政府研发支出较低,企业投资比例接近80%。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创新投资相对较高。
从产业角度看,郝方静说:“中国对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两个行业:一是制造业,二是第三产业的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这两个行业占全国投资的主体部分。”就企业性质而言,近十年来,R&D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而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比例却呈现出下降趋势。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科研投资在gdp中的比重急剧上升,这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的贡献。因此,民营企业为推动中国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与其他国有控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投资形成了鲜明对比。“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推动了我国实验发展的不断进步,但也导致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落后。”郝认为。
从中国R&D基金的支出结构来看,中国R&D基金大部分投资于实验开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资比例相对较低。在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出占国家研发支出的50%以上,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大部分研发支出都投资于基础研究行业的上游。
从R&D投资领域的变化来看,2008年之前,中国企业大多直接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大型企业引进先进技术。2008年后,中国企业加强了自主研发。不过,郝表示,中国对的基本投资仍然不足。在全球产业链缩短、贸易战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从国外获取知识存在很大问题,这也是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挑战。
“科技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我们必须首先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资,解决知识的来源。更重要的是进行基础教育改革,重视创新精神。”郝方静终于强调。
来自金融部门金融渠道的作品都是有版权的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将被视为侵权!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郝景芳:数字说话 创新中国从哪里突破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1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