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04字,读完约9分钟
读烟台的红色地图,参加党史知识大赛。 这次访问活动是本报和中国共产党烟台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举办的,其复印件可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有奖知识大赛的重要参考,敬请关注。
拔出“鲁东第一碉堡”
时间: 1943年5月24日
地点:栖霞市蛇窝泊镇蛇窝泊村
ymg记者夏红尧通讯员林新忠摄影报道
蛇窝泊镇位于胶东腹地栖霞市南部,以“中国苹果第一镇”命名。
60多年前,日伪军在这里建设了“鲁东第一大碉堡”,危害疯狂大众,骚扰抗日根据地,蚕食,抑制了我东海和西海战术区的联系。 胶东区党委和胶东军区为摆脱蛇窝泊这一“鲁东第一大碇堡”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6月10日上午,“红地图纪念建党90周年”特别访问行动的ymg记者赶到栖霞市蛇窝泊镇蛇窝泊村。 说到“鲁东第一大碇堡”,镇上的年轻人不知道详细情况。 辗转访问时,78岁的牟振德对碉堡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
根据栖霞市党史研究室提供的历史资料,结合牟振德老人的故事,中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展现在了眼前。
日伪军建造了“鲁东第一碉堡”。
蛇窝泊据点位于栖霞城东南25公里的蛇窝泊村。 1942年7月,日伪军选出魏德昌小队长,带50名伪军到蛇窝泊村,开始在“南阁”旧址建设炮楼。
牟振德老人回忆说,当时敌人强征蛇窝泊村周围15里以内有30多个村子的群众修建了炮楼。 “一天可以有500多人来工地工作,青砖可以大规模砍伐灰瓦、块石、石条、各村的树木。 ”栖霞党史的记录显示,“那项工程使用者很多,费用巨大,实际上很少见。 ”。
牟振德老人讲这段历史时,说了实话。 当时担心日伪军建设炮楼需要炼瓦,蛇窝泊镇的村民们拆除了当时有名的霞光小学,牟家人也扒去了祖坟,车推着驴回家,日本人挨家搜索,不上交就下毒了。
炮楼终于完工了。 一共是四楼。 很多炮楼是圆形的,但蛇窝泊这座碉堡楼呈东西南北宽的长方体,长20米,宽15米,高13米。 外墙是大青砖,里面的墙是石头,下层用大石头封住,所有的水泥砂浆都流了。 墙根宽2.5米,顶宽1.5米,三层木地板厚10厘米,最上层是钢筋混凝土铸造。
炮楼各层设有内窄外宽的枪眼,每隔两米剩下一个。 炮楼一楼的大门朝北,各楼互通。 炮楼周围发掘了三米多深的战壕,沟外架设了两米长的铁丝网,铁棘桩高2.5米,铁棘上挂着铃铛。 铁丝网外面耸立着一座高三米的鹿堡。 在炮楼东北50米处再建一座监视楼,昼夜监视所站岗。
敌人又在村外离民宅100多米处,绕村一周发掘了2.5米深、2米宽的战壕。 另外,蛇巢泊村的主要街道口安装了大栅栏门,每天晚上都开着门关闭。 据点装备了驻伪军1小队、1警察所、共计120余兵力、轻型机枪各1挺、手机4支、投弹筒1支、手枪6支、步枪40支、手榴弹200余发、每个子弹100余发。 炮楼坚固装备齐全,警备森严,敌人称之为“鲁东第一碉堡”,威胁说“虽说要打,但叫八路解体也要两个月”。
土武器阵地拔碉堡
日伪军依靠这个据点,疯狂地危害群众,不断骚扰抗日根据地,蚕食,抑制东海和西海战术区的联系。 因此,胶东区党委和胶东军区决定拔除蛇窝泊这一“鲁东第一”碉堡,清除东海和西海交通要道的障碍。
1943年5月,胶东军区向驻扎在桃村镇营盘村的五旅十三团下达了拔除蛇窝泊据点的命令,十三团将主力任务交给了三营。 为了在攻防时处理运送炸药的作战工具,防止士兵死伤,十三团政委李炳令和三营长曲绵福发动干部士兵的集大成,开发了攻击炮楼的专用武器“土坦克”、“土坦克”和“土防弹”。
“土兵车”形状像长3米、宽1米的拖板车,两侧有直径1米的木制环。 把长、宽、高各放一米的木箱按在拖板上,装满了泡在水里的茧(俗称“茧挽手”)的线。 “土坦克”上竖立着一根高3米、直径15厘米的木棍,上端绑着30公斤的药包,两个身体结实的士兵躺在车下前进。 由于“土坦克”是李炳令组织设计的,士兵们称之为“炳令号”坦克。
“土坦克”是用一张坚固的方桌做4床茧丝的大被,泡在水里后盖在方桌上,4名士兵戴上头盔,头上放着方桌前进。
“防弹背心”用茧丝做棉袄和棉袄,泡在水里冲锋。 这些土武器在军事训练中,经过实弹训练,防弹效果很好。
十三团对完成这次任务有信心和勇气,他们向敌人内部派遣侦察员侦察敌人的武器装备和火力布署,掌握炮楼内部的详细情况,为攻陷炮楼提供了正确的情报。
两次攻防攻下了碉堡
1943年5月21日,300名十三团指战员从军营村向西出发,当晚在东、西五被称为山村营,22日傍晚部队前进到卧龙沟村。
那天晚上9点,我的尖兵班登上敌人准备不周,冲进蛇窝泊大街,在侦察兵和便衣队的协助下拔出哨子,使主力部队顺利进入蛇窝泊村。 三营的七九连部署在炮楼的东边假装攻击敌人的防御设施,吸引敌人的火力,掩护八连攻击炮楼。 八连部署在炮楼的西侧,担负着主攻任务。 机枪布置在大街南头炮楼的北侧。 剩下的部队分别躲在大街南头东西两侧的民宅里。 攻击命令一到,机枪连的两个迫击炮和两个非常重的机枪一齐向炮楼射击,在我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八连爆破组的士兵扑向炮楼,用炸药包炸毁炮楼北侧的鹿堡和铁丝网,清除了第一障碍。 爆破小组继续接近炮楼,但敌人受到严重警戒,火力密集,“土坦克”、“土坦克”无法接近炮楼。 战斗一直持续到天亮,但爆破组还没有接近炮楼。
1943年5月24日,第二次攻防战开始了。 天刚黑,十三队三营就碰上了蛇巢泊村。 七连、九连的任务还是在炮楼东边假装进攻,封锁炮楼火力,八连挖洞,开道,实施从地下接近炮楼爆破的方案。 八连担任主力任务,其余部队进入蛇窝泊大街南头炮楼东西两侧的民居,封锁炮楼的枪眼,麻痹了敌人。 八连士兵突击通道,凌晨3点前挖出攻击通道,指挥所发出攻击命令,随即枪炮一齐发射,爆破组勇士们戴上头盔,穿着“防弹衣”,最快接近炮楼,利用轻炸药包鹿砫和铁丝网
一声巨响,炮楼底部的西北角开了个大洞。 在烟雾的掩护下,三排长苗伦堂率第二爆破组又冲进去,炸毁了炮楼底部的大门。 第三爆破组又冲进去,竖起一根扛着药包的木棒,把炸药顶在炮楼的一半腰部,“吼叫”地把炮楼的西北部炸飞,敌人被炸得粉碎,把头洒在墙上。 这时,突击号码响起,士兵们屏住声音震天,对着炮楼,假队长魏德昌狗突然跳过墙,跳出炮楼向南逃走,被我的士兵射杀。 那时,敌人乱七八糟,乱开枪,三营第八突击班的士兵胡学楷、聂希德等人立即冲进炮楼底部向伪军喊道。 “八路军优待俘虏,弃枪不杀! ”敌人见大势已去,只好放下武器投降了。
这个角色射杀了60名敌人,收容了63人,没有泄露保护敌人的网络,没收了据点的武器弹药和粮食。 我军只有三营一排长宋文福的手指受了轻伤。 这场战斗从进攻开始到战斗结束只需要20分钟。 “鲁东第一大碇堡”的拔除,对沉重打击胶东据点日伪军的鼻息,加快胶东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清除烟青公路各据点战斗的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
牟振德老人带领记者找到了碉堡的原位。 现在这里变成了宽阔的道路,没有了碉堡的痕迹。 当地的农民们在道路两侧的街道上建起了小建筑物,排列着酒店和商店等各种各样的店。 在树荫下,几个年轻居民聚集在一起打牌,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碉堡激战,他们的记忆模糊了。
背景资料:
蛇窝泊据点战斗遗迹位于山东省栖霞市东南25公里处,位于栖霞、莱阳、海阳三县交界的蛇窝泊村。
1942年7月,日伪军派遣魏德昌小队长,带50名伪军前往蛇窝泊村,开始在“南阁”旧址建设炮楼,在蛇窝泊乡、三河乡、荆凤乡、泥都乡和宣化乡等5个乡设立联合事务所,蛇窝泊村周围30多个村的
完工的炮楼坚固,装备精良,警卫森严。 日伪军依靠这些炮楼据点,疯狂地危害群众,不断骚扰,蚕食抗日根据地,抑制我东海和西海战术区的联系。 因此,胶东区党委和胶东军区决定拔除蛇窝泊位据点,清除东海和西海交通要道的障碍。
1943年5月,胶东军区向驻扎在桃村镇营盘村的五旅十三团下达了拔除蛇窝泊据点的命令,十三团将主力任务交给了三营。 为了在攻防时处理运送炸药的作战工具,防止士兵死伤,十三团政委李炳令和三营长曲锦福组织军事训练,同时唤起干部士兵的集大成,开发了攻击炮楼的专用武器“土坦克”、“土坦克”和“土防弹衣”。
5月21日,300名十三团指战员从军营村向西出发,当晚,东西五被称为山宿。 22日晚上9点,我的尖兵班登上敌人准备不了,冲进蛇窝泊大街,在侦察兵和便衣队的协助下,放哨让主力部队顺利进入蛇窝泊村,但敌人严重,火力密集,无法使“土坦克”、“土坦克”接近炮楼,战斗
5月24日,第二次攻防战开始了。 天刚黑,十三团三营就接触了蛇巢泊村,在大烟的掩护下,炸毁了炮楼底部的大门,然后炸毁了炮楼的西北部,扰乱了敌人,敌人看到变成了瓮中之鳖,纷纷弃枪投降。 在这次战斗中击毙了60名敌人,收容了63人,无法保护敌人,没收了敌人据点的武器弹药和粮食。
为了城市建设,蛇窝泊据点的战斗遗迹已经建成了大楼。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热点:【烟台红地图】蛇窝泊据点战斗攻克鲁东第一大碉堡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1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