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27字,读完约21分钟
70年我和烟台一起成长//ihaveatotalof 70 yearsofgrowthandyantai
70年风雨兼程,70载一路同行。今年是《烟台日报》创刊70周年,作为解放区第一张沿海城市共产党 的机关报,《烟台日报》自创刊之日起,就深深扎根脚下这片热土,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成长。一代代 报人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用一叠叠厚重的报纸,浓缩了岁月的沧桑,记录了烟台的辉煌。
为纪念《烟台日报》创刊70周年,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本报今起推出特别报道《70年,我与烟 台共成长》。整组报道以“成长”为主题,按年度精选70年来烟台发生的大事、要事、喜事,通过原作再 现、今日回访等形式,全面展现烟台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和平时期的巨大变化,通过变化看 快速发展,以快速发展的眼光看变化,反映烟台7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 烟台姑娘王亚平梦圆飞天 神十飞天,举国瞩目。对于烟台人来讲,又多了另一层牵挂———福山姑娘王亚平是唯一的女航天员,同时将作为“太空教师”,为青少年授课。为了完善记录这一时刻,烟台日报派出两路记者,一路赶往甘肃酒泉,见证“神女”飞天,一路赶往王亚平老家福山张格庄村,记录下家乡人的欢腾。...[全文] 2010 走南闯北看“转调” 记者团队瞭望滨海记录特区 2010年,转调成为烟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旋律。转调,怎么转,咋调?先进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思考。此次采访活动的一大亮点是,展示全媒体运作流程。记者发回文案、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报道并在水母网上形成即时专题,微博发布即时快讯,让网民第一时间了解前方记者的动态,并在第二天的纸媒上形成立体化深度报道。...[全文] 2008 奥运赛场上的“烟台视角” 全媒体报道团队出征北京奥运 2008年,北京奥运,举世瞩目。当年8月1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奥运报道军团出征北京、青岛,用手中的笔、手机或摄影、摄像机记录赛场风云,用短信、邮件、视频、博客等方法迅速传回烟台,通过奥运特别工场的多媒体网站及时发布,让烟台人与奥运“亲密接触”,激情互动。...[全文] 2006 2006年烟大铁路轮渡开通试营运 实现海上铁路通航 烟大铁路轮渡海上航线是中国第一条、世界第35条运距超过100公里的跨海铁路轮渡,也是我国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之一的东北至长江三角洲地区陆海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线的试运营成功,开辟了东北至山东乃至东南沿海的最短铁路路径。它的启航,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全文] 2004 2004年雅典奥运会 烟台健儿登上世界舞台 2004年8月29日,雅典奥运圣火缓缓熄灭,爱琴海激荡的浪花渐渐平息。经过17天的激烈角逐,中国63枚奖牌中,有三枚沉甸甸的奖牌来自烟台选手的拼搏:刘春红、唐功红的两枚举重金牌和魏宁的射击银牌。烟台的“三朵金花”灿然绽放竞技赛场,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也实现了烟台奥运史上的新突破。...[全文] 2003 “非典”下的生命丰碑 恐惧却温情涌动 12年前,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12年后,当疫情已成为一种过往,我们会怎么回忆———哪些充满消毒水的场所、哪些不再热闹的人群;我们会怎么悼念———哪些穿着隔离服倒下的医务人员、哪些严守一线却受感染的人们;我们又会怎么记住———在近一年的恐惧肆虐下的人们。...[全文] 2002 一次会议影响一座城市 一次会议,改写烟台经济快速发展历史。翻开烟台快速发展史,2002年夏天,省委、省政府烟台现场办公会的召开,无疑是烟台快速发展的大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烟台日报》头版头题的会议消息,真实地记录了这一重大历史事情。“那次会议明确烟台赶超快速发展的目标,坚定了全市经济跨越快速发展的信心,必将载入烟台经济快速发展史册。”...[全文] 2001 烟台尽享对外开放“红利” 从1984年烟台成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时起,开放,便成为烟台跨越快速发展的关键词。根据海关公布的“年中海外贸百强城市”名单,烟台市以全国第24名入围,在山东省内排名第二。从31年前引进的第一个7万美元外资项目落户,到93家世界500强公司在烟筑巢,在与世界的拥抱中,烟台尽享对外开放的“红利”。...[全文] 1996 承诺制从烟台走向全国 1996年4月11日,《烟台日报》一版刊发通讯《公仆的承诺》,对烟台从市建委系统推行的社会服务承诺制度进行了总结和凝练,随后又推出了多篇深度报道和系列评论、动态报道等100多篇,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随后,国家建设部、国务院纠风办联合在烟台召开现场会,把烟台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的经验和方法很快推向全国。...[全文] 1997 香港回归点燃港城人民爱国激情:用镜头留下那一刻 香港回归已满18年,那时那刻的喜悦却还留在大多数人心中。1997年7月1日,烟台日报刊发《欢腾的港城》记录下在那一激动时刻里,人民庆回归的情景。70年,烟台日报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从香港回归到澳门回归,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一代代的报人,步履坚实地在信息事业中坚守着舆论引诱的主阵地。...[全文] 1998 烟台7批援藏干部的背后:大海对高原的庄严承诺 烟台和聂拉木,两个直线距离4300公里,海拔落差3900米的两个坐标,在过去的20年间,通过7批援藏干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演奏出一曲曲大海和高原的交响,兑现了大海对高原的承诺。从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从业座谈会召开以来,烟台援藏干部带着大海对高原的情谊来到这里,在各族群众心中铸起了一座不朽丰碑。...[全文] 1998 一篇报道引起大讨论 城市软环境区域竞争利器 新常态下,区域竞争比拼的不仅是资源、政策,更是快速发展环境。环境就是吸引力、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打造优秀的软硬环境、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促进公司和居民个体办事便利化,着力营造优商、惠商、亲商、安商、扶商的优良环境,让市场既有活力有动力、又有秩序有责任。...[全文] 1999 “11.24”海难推动烟台乃至全国海上救助快速发展 1999年11月24日,天特别冷,风特别大。一艘名为“大舜”的滚装船从烟台港起航了,没有什么人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302名船员和乘客,只活下来22人。1999年11月27日《烟台日报》一版,时任《烟台日报》政教信息部副主任李波发表消息《“大舜”号滚装船在我市海域遇难》,记录了这段沉重的历史,也记下了永远的痛。...[全文] 2000 烟台“无公害”步伐全国领先 农产品的质量靠拢国际标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一个绿色快速发展理念被烟台牢记在心,且一路执行。全市农业快速发展也在“无公害”的基础上,向着“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更高层次进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开始靠拢国际标准。目前,全市比较有效采用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公司达到59个、产品120个,种植面积104万亩,产量91.9万吨。...[全文] 1995 成千上万名“港城卫士”守护烟台 英雄浩气贯长虹 烟台北马路与海港路交汇处的大悦城,熙攘、热闹,是如今的常态。然而,谁又能想到20年前,这里曾经发生了最壮烈的一幕,烟台港公安局客运站派出所四位人民警察在与持枪歹徒搏斗中不幸牺牲,而他们的精神却在时间变更中传承、延续,熠熠生辉!在“5·23英雄群体”精神的鼓舞下,客运派出所的雷锋民警不断涌现...[全文] 1995 1995年一张罚单让全民共筑粮田“警戒线” 20年前的一个春天,中央接连急电号召“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一时间全国掀起了粮田保卫战。一张印有罚款1.56万元的《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策书》,点燃了全民同筑粮田“警戒线”的决心,打响了牟平区粮田保卫战第一枪。此时,一副“全民同筑粮田保护区”的画卷,正从牟平轰轰烈烈地推开。...[全文] 1985 烟台开发区:盐碱滩上矗起新城 31年来,开发区紧贴对外开放的时代脉搏,在史诗般宏大的实践中抢先快速发展,时至今日,犹如一个巨人呈现在世人眼前:以全市1/60的土地创造了近1/5的gdp、1/5的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税收、2/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3/5的进出口总额,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电子新闻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全文] 1987 从老三件到新三件 烟台工业产值28年翻了百倍 回首28年前,烟台能造什么?1987年1月9日,烟台日报一版刊发的《我市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消息,这样记录:当年我市完成工业产值102.7亿元,跨入工业总产值为百亿元以上城市行列。其中,市里组建的葡萄酒、冷冻机、电风扇、造锁、灯芯绒、发动机、木钟七个公司群体,年产值占全市7%以上。...[全文] 1987 一套房牵动一座城 烟台率先打响“房改”第一枪 一套房温暖一个家,住房制度牵着千家万户。那场于1987年在烟台率先“打响”的住房制度改革,让烟台百姓受益至今。1986年12月5日,《烟台日报》一版刊发消息《国务院为什么明确我市房改试点?》,对烟台获批全国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背景和原因采访了有关部门,文案拆析了原有住房制度的弊端,并指出改革势在必行。...[全文] 1989 跨越时空的好人赞歌 父子勇救落水儿童一人献生命 父子二人,一个是普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一个是年仅18岁的普通中学生,关键时刻,表现出崇高的道德情操。为了抢救两名落水儿童,儿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父亲在亲生儿子与别人同处在生死关头的时候,毅然放弃了儿子去抢救别人。原莱州市程郭乡桥头村的党支部书记贾存泰,当事人以自己巨大的牺牲,建立起一代楷模。...[全文] 1990 李登海:征服玉米王国的“珠峰” 他是一位农民科学家,40余载一再不懈开展玉米高产攻关,一次次刷新世界和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他也是一位民族种业产业化的先行者,自力更生创办国内首家育繁推一体化民营种子公司。他叫李登海,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全文] 1992 葡酒为媒 烟台掀开对外开放新篇章 1992年,一次节会的召开,拉近了烟台与世界的距离。1992年的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开幕式上,时任国际葡萄·葡萄酒局局长的罗伯特·丁洛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烟台及烟台葡萄酒给予较高的评价。罗伯特·丁洛特说,从这里他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看到了烟台人民的深情厚意。...[全文] 1993 从“两高一优”到产业化 烟台农业创全国多家率先 烟台农业是怎么一步步快速发展起来?1993年2月17日,《烟台日报》刊发的《唤醒沉睡的原野》通讯,记录:当年,滚滚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正悄然涌向烟台农村,更多的农民开始在更高层次上,对古老农业进行着新的认知和反思。农民开始逐步认知市场、走向市场,农村开始综合开发、思路开拓,公司开始形成规模、收获效益。...[全文] 1981 烟台首开集资建电厂先河 为了突破烟台用电瓶颈,全国第一家国家和地方集资办电公司———龙口坑口发电厂开建。如今,老电厂已经走过了31年的光辉历程,历经变革成为华电龙口发电股份有限企业。进入新时代的老电厂焕发新活力,颠覆以前传下来发电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快速发展方法,为千家万户提供强大的绿色清洁能源。...[全文] 1982 “光棍村”的蜕变:栖霞南山村生态游焕发活力 40多年,这里没有变化:不过百数的村民,始终以种苹果为生;40多年,这里也有变化:享受过“粮食吃不完”的生活,又经历了生产遭挫的曲折。这里是栖霞寺口镇南山村,一个曾经被叫做“光棍村”,如今正在大干一场的小村。...[全文] 1984 我与烟台共成长:启动对外开放“新引擎”(图) 31年,弹指一挥间。1984年,烟台被中央和国务院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一举站在了对外开放最前沿。1984年4月14日,《烟台日报》 头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速我市建设步伐》 一文记下了烟台史上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刻。31年走来,城市日新月异,变化天翻地覆,对外开放居功至伟。...[全文] 1973 42年前“运动会”打基础 烟台体育快速发展硕果丰 1973年8月6日,《烟台日报》一版刊发的《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烟台赛区隆重开幕》消息,准确记录下,西南河体育场建设的初衷和曾经的荣耀: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两千名中学生运动员,在体育场一很高下。这是我国解放以来,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学生体育盛会,也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对中等学校体育从业的一次大检阅。“...[全文] 1974 从小渔村到大港城 烟台港历经亿吨跨越后再次出发 截至年,烟台港年货物吞吐量从2004年的3050万吨,增至2.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36万标准箱;泊位由34个增加至现在的98个;码头岸线从不足7000米增长至19000余米;化肥出口量、铝矾土进口量、对非口岸贸易量、石油焦和朝鲜煤炭进口量等五项指标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全文] 1975 烟台农业科技走在全国前列 粮食产量多次破纪录 “三夏”来临,麦收大战再次拉开序幕。根据农业部门初步测产统计,目前小麦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如近期没有较大自然灾害,夏粮有望实现连续13年丰收。传承高产经验,秉承革新理念,年烟台小麦总产达到94.8万吨,比上年增加10.1万吨;玉米总产145.4万吨,较去年增加30万吨。全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十二连增”。...[全文] 1976 40度高温下赶制急救药品 爱心烟台的时代印记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当时,烟台人民制药厂收到了生产灾区人民急需药品的紧急任务。1976年8月20,《烟台日报》记录下了当时为了供应灾区急需的药物,烟台人民制药厂的员工在40多度的高温下,加班加点赶制急救药品,为灾区人民提供了生命保障。...[全文] 1978 莱阳动力机械厂技术改革创新 成为烟台工业革新缩影 作为一座活力之城,革新基因始终流淌在城市血脉中。早在1978年,莱阳动力机械厂通过技术改革创新和技术革命,向“双革”要设备要质量要速度。莱阳动力机械厂,作为当时烟台工业“航母”,其技术改革创新的方法,经过《烟台日报》报道后,给当时烟台公司革新建立了一个学习样板,指出了一条比较有效的科技促快速发展的路子。...[全文] 1979 我与烟台共成长:燃起改革开放的火种(图) 36年前,烟台真理标准讨论的声音率先从这里发出,改革开放的火种由此燃起。今天的烟台,正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重要历史关头,努力做到“选标定位奋力赶超,跃马争先勇立潮头”,就要通过开展“三查三比三看”活动,引领全市人民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阔步迈进。...[全文] 1980 志为桃李红满天 教育力量根植在烟台城市快速发展血脉中 1980年1月9日,《烟台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知识分子是四化建设的宝贵力量 我区第一批提升八名中、小学特级教师》消息,准确记录下烟台教育事业一次重大的突破和成就,这在全国也走在领先位置。这是我国1979年恢复高考以来,在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成就,更是对教师队伍以及教育事业给予的巨大尊重与肯定。...[全文] 1960 烟台机床附件厂3位老人追忆1960年种菜种粮往事 1960年11月7日报纸的头版,一则《机床附件厂大抓蔬菜和粮食生产》的消息让该厂的职工———当时20多岁的林均平、陈绪华和杨忠谋兴奋不已。眨眼的功夫,55年过去了,当年的三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已步入古稀之年。昨日,三位老人回到当年他们曾从业过的地方,一起追寻那段令人难忘的记忆。...[全文] 1963 一组延续半个世纪的报道 52年炼成无悔雷锋路 1963年6月1日,一篇名为《立志学习雷锋的安立盛》的报道影响了“烟台好人”安立盛的一生。52年来,这篇报道被安立盛反复阅览了不知多少遍,它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着安立盛———勿忘初心,将好人做到底。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可连续五十多年一再做好事何尝容易。...[全文] 1964 崆峒岛有个民兵世家 祖孙三代曾进京汇报表演 在烟台市崆峒岛,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家庭。吕其禧、吕志玉、吕永顺祖孙三代热爱武艺,勤奋练武,在专区和省民兵比武大会的几次比武和表扬中,都取得了优秀成绩。同时还到北京,向毛主席作了汇报表演。这张照片是1964年6月15日拍摄的,上面有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与当时参加全国军事大比武的部队官兵以及地方民兵的合影。...[全文] 1965 我与烟台共成长:“下丁家精神”绽放光芒 上世纪50年代末,“下丁家”精神被传为佳话。《烟台日报》对黄县(现龙口市)下丁家村和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幸兴修水利、改造山河的事迹作了陆续报道达上百篇之多。见证了下丁家大队变迁的80岁老人战德禄,对当年的报道记忆犹新...[全文] 1959 我与烟台共成长:劳模和那个激情的岁月(图) 1959年6月4日的《烟台日报》,一篇关于一位普通织布女工的报道登上当天头版,在领域乃至整个烟台形成强烈的社会反响,模范、榜样力量迅速传播,并激起每个领域的学习之风。而今,50多载过去,而这种时代精神却深入城市骨髓,已经化为城市气质,“塑”成城市品格,于无声中影响着越来越多人。...[全文] 1958 烟台门楼水库 57年前开凿“生命之源”(图) 一砂一石,不起眼,却能垒砌出一个宏伟久存的建筑。一字一词,不成章,却能沉淀出一本铭记昨天的典籍。当砂石与字词结合,承担市区70%以上用水的门楼水库便有了历史味道,有了直观形象。今天的门楼水库,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但谁又能想象到60年前,这里是什么样子?...[全文] 1956 从蒸汽机车到城铁时代 报纸见证烟台铁路网快速发展 行走在长长的轨道上,触摸着铮亮的铁轨,70年的烟台铁路,经历着从蒸汽、内燃机和电力时代,到青荣城铁时代。如今,当进入舒适的城际列车,用接近200公里的时速驰骋于胶东的半壁江山时,我们有理由相信:烟台铁路不仅给了市民一种便捷,也给了这座城市一个机会。...[全文] 1955 1955年社员过上集体生活 60年前的合作化今重演 有人说,信息的生命只有一天。但实际却不尽然。回看1955年12月19日,《烟台日报》三版刊登的《苹果园里的大喜事》信息,仍有历久弥新的感觉:当时,幸福、红旗两社正式合并为一个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幸福果树生产高级合作社,社员们过上了集体农庄式的集体生活。...[全文] 1947 芝罘湾畔的“历史审判” 54篇稿促杨禄奎事情处理 68年前,也就是1947年5月23日下午5:40,“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从业人员史鲁域祺驾驶中型吉普自烟台大马路东森林路向东南飞驰,横冲直撞,将人力车夫杨禄奎当场撞死。时隔一天,《烟台日报》头版以《联总人员史鲁域祺纵车碾死洋车夫》为题进行报道,并以肩题“是可忍孰不可忍”表明自己的态度。...[全文] 1954 公私合营的先驱 烟台钟表业打响“第一枪”(图) 现年80岁的夏广连老人,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初闻“造钟厂批准实行公私合营”消息时的心情,“心里格外恣。”夏广连说,现代人也许无法理解他们当时的激动,但在那代人眼里,公私合营,就等于社会主义来了,光明来了,好日子来了。...[全文] 1953 “叶大娘”心系驻地官兵 “拥军之花”绽放港城 62年前,《烟台劳动报》(《烟台日报》前身)对市级军属模范叶大娘进行了深入发掘报道。昨日,翻开62年前的这张老报纸,我市拥军模范“长岛老娘”刘淑云说:“这是胶东爱军拥军历史的见证,叶大娘是胶东人民大爱无私品格的化身,正是这种代代相袭的胶东品格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拥军楷模。”...[全文] 1946 著名作家峻青记录胶东烽火:女英雄精神闪耀一座城 翻开1946年3月12日的《烟台日报》,长篇通讯《杀敌的女英雄孙玉敏》占据了第四版上的大部分版面,却用一句传神之笔,勾勒出孙玉敏这个小小神枪手的鲜明形象。这篇通讯的作者名为“俊卿”,其实就是后来成为驰名中外的军旅作家峻青。...[全文] 1945 1945年烟台拒退美舰登陆 亲历者倍感有面子(图) 一篇70年前的信息报道,今天再度勾起了两位八旬老人的思绪。那天,烟台刚解放46天,《烟台日报》创刊22天。烟台军队胜利阻止美舰登陆,这是解放战争初期烟台军民同美军外交斗争的重大事情,更为烟台红色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文]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热点:烟台日报创刊70周年网民节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16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