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19字,读完约9分钟
水母5月26日新闻
今年4月18日,以李登辉名义命名的企业“登海种业”登陆资本市场,在中小企业板上上市,李登辉个体首次由资本市场计算价格,以超过11亿的纸质财富超过袁隆平,成为中国科学家的第一笔财富。 “登山种业”是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隆平高科”之后,国内第二个以个体名命名的股票。 登海种业的上市实现了科技和资本运营的完美融合,实现了李登辉个体财富的最大化。 巨大的财富给这个著名的育种专家带来了什么? 前几天,李登辉在忙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5月8日开始记者联系李登辉,但黄金周期间一直在海南育种基地忙碌工作,没想到会让记者下周再联系。 14日晚上李登辉回到莱州,15日早上开始召开各部门会议,下午下班。 16日上午8点半,在约定的采访时间,记者来办公室时,他正在和部门负责人有事,马上去农场开会。 南方来北,李登辉一年三年了。 据身边的员工说,李登辉的日程中没有节日和星期天的记录,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 作为企业会长和首席专家,现在在春季玉米种植时期,业务更加繁忙。 熟悉他的人说玉米是上海的灵魂,玉米是上海的生命。
做农业科技专家,特别是培育优良品种的专家,首先意味着他比农民吃得越来越多,犯了更大的罪。 麻袋演算纸的数量也不能演算优良品种,条件再好的实验室也代替不了在酷暑和寒冷中,在暴风暴雨中仰望黄土的虔诚劳作。 他培育的第一个紧凑的玉米高产优良品种“阴单2号”问世,他花了8年的时间。
●“首富”生活依然朴素
7年前记者采访过李登辉,今天的他看起来没什么变化。 本来10亿美元以上的上司认为是品牌名的加分,很聪明。 但是,眼前的他依然是一套漂亮的普通西装,只是脸有点累。 记者跟他开了个玩笑。 “上海种业上市后,一夜之间,你就成了中国科学家的第一笔财富。 你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吧? ”。 李登辉忍不住笑了笑,拍了拍身上的衣服。 “我什么都感觉不到。 对我来说,钱多还是少都一样。 而且这也是意料之外的事,没什么特别的。 说到变化,企业上市,社会上关心登海种业的人越来越多——股东的一部分在增加。 作为企业管理者,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下一步不仅要为所有种子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还要对广大股东(民)负责。 毛泽东节约了所有的铜板,为了战争和革命事业,为了我们的经济建设。 这也是我们会计制度的大体。 关于我的个人收入,企业成立后,除了支付必要的生活费以外,全部用于业务。 我很清楚无形资产的价值,但我不想要求它为私利。 就是工作。 我最大的梦想是让脚下的土地出产越来越多的粮食。
事业成功,虽说有10亿日元以上的价值,但李登辉依然保持着胶东农民的朴素、真实,不会浪费钱。 去北京工作时,他经常坐公共汽车。 每次去首都机场,他都坐16元的巴士,说和出租车一样用,但车费翻了一倍。 由于工作需要,李登辉每年频繁往返山东、北京、海南等地,每次选择晚班的“红眼”航班,由此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折扣优惠机票。
●11亿的技术是不够的
那么,作为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富裕的李登辉是如何看待财富的呢? 他认为有无资本,有多少资本不是最优先的,用这个资本做什么是重要的。 他的资本用于迅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民族育种业,造福社会,造福于国家,是农民,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迅速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说,不管人多么有钱,也不过是“日食三餐,晚上一张床”。 对自己来说,家人一辈子有一百八十万就够用了。 他没有追求过奢侈的生活,也没有踏入过娱乐场所。 食物和穿都和以前一样简单。 他说他最喜欢农家的饭。 我吃得很舒服,就像在玉米薄饭里放了蔬菜一样。 对企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投资,11亿美元的钱是不够的。 李登辉说,我国种业正处于大动乱、大整合的关键时期。 种子公司只有认识形势,认清自己的位置,抓住机会,迎接挑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和迅速的发展。
登海种业在玉米育种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全国设有20个育种中心和试验站,但与资金充足、设备精良的海外同行相比有差距,与国际接轨要增加科研投入,育种基地、种子加工厂 这些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光是前面的现代化干燥加工设备就需要几百万元的投资。
李登辉热衷于科学研究,对公司的上市融资不感兴趣。 他说:“企业并不是缺钱,不是为了圈钱而上市,而是反对所谓的包装上市。 从个人私利的角度,我不想让企业上市。 因为上市后,其他股东必须分享利益。 但是,从企业长期快速发展来看,又要上市,必须通过上市建立真正的现代公司制度,形成比较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由此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和迅速发展。 ”李登辉认识到,企业扩大市场,收购和合并科研机构和公司,需要更大的迅速发展,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的提高等,所有这些都需要钱。 李登辉也对记者说:“上市是为了筹集越来越多的资金,扩大事业。 对一家科技型公司来说,既然融入社会就需要社会的支持,应对上市融资制约快速发展的资金问题。 ”。
在成功的公司家,李登辉最欣赏比尔盖茨。 他认为比尔·盖茨是科技型公司的家。 因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多年的知识积累给他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完美的构想。 他希望别人超过自己,也要求自己永远超过别人。 他说人应该在他的事业中体现人生的价值。
李登辉认为人类的第一财富是生命,第二财富是孩子,但最重要的是精神财富,对国家有多大贡献。 作为共产党员,他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在他看来,财富分为物质和资本的积累、精神财富,以及科研成果为社会做出贡献等创造的社会财富。
●唱歌感动的话会流泪
从事玉米育种事业以来,李登辉大部分时间都靠在试验田上,一年四季追太阳——夏秋在山东省,冬春到海南等育种基地,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他能做的就是每次出差都在家 这个在当地出名的大孝子,面对着记者“忠孝难两全”的遗憾和对家人的罪恶感……
从1978年到现在,连续28年李登辉没有在家过春节。 每年除夕,老母亲总是在老家正殿摆放一些老玉米,希望菩萨培育儿子的许多新品种。 2002年,李登辉把93岁的老母收入海南岛育种基地,家人才过了团圆的春节。 夫妇忙于玉米育种,没有时间照顾儿子。 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的儿子在李登辉眼里说“太正直了”。 李登辉不希望儿子住在“老子”的光环里。 他说现在家长们都成了龙,请人建立关系,为孩子找个好单位,做好工作有成千上万的方法。 其实,这样正好孩子失去了自己,应该说可怜地活着。 他28岁的儿子从小就看父母育种的辛苦,最初不想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了解父亲,大学毕业后,也参加了上海种业企业的科研事业。
“其实,李董高兴的时候,我很喜欢唱歌,只是唱老歌。 ”在采访中,一名员工这样对记者说。 李董最喜欢唱《我们走在大街上》和《三百六十五里路》。 “为了理想我想忍受寂寞,喝那孤独! 掸掉地上的灰尘,走很远的路,充满豪情地追求我的梦想……三百六十五天啊,能让它虚无吗? ”他说这首歌就像为他写的一样,唱到动人的地方,他就会流泪。
(吴英华于洪发)
李登辉文件
李登辉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解放前,父亲为了谋生去了关东,母亲织鱼网、编辫子从中学毕业。 1966年秋,李登辉中学毕业回乡务农。 1970年,加入了大队农科队,之后就任队长。 当时他的家乡多年来沿袭种植的玉米亩产只有2300斤,但美国亩产已经达到了2300斤。 于是李登辉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来到海南岛,开始玉米加代育种。 20世纪70年代末,李登辉第一批玉米优良品种“捆单2号”单产达1500多斤,创我国夏玉米单产的最高记录。 在随后的30多年里,他选育了30多个玉米高产新品种,连续6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高产记录。 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科学家伙伴钦佩他的成果“强行挤出黄土”。 1985年4月,李登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办农业科学研究机构莱州市玉米研究所。 经过10多年艰苦创业,1998年成立了“莱州市登海种业有限企业”,2000年底成功成立了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上市,以16.70元的发行价奠定了中小板发行价的第一高。 李登辉直接间接持有登海种业56.27%的股份,上市第一天李登辉个体拥有的流通市场价格达到了11.84亿元。
在当今世界玉米种植史上,文件上记载的只有两个身体,一个是美国先驱种子企业的创始人瓦莱先生,是世界春季玉米高产记录的保持者。 一个是李登辉,是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的创始人。 我国育种行业也有“南袁北李”的说法。 “南袁”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指李登辉,是紧凑玉米研究的创始人。
责任编辑:姜莉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热点:11亿,这点儿钱哪够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16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