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07字,读完约7分钟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纵观整体,确定了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必须坚定不移,同时是取得巨大成果的战术机的遭遇期。 因此,我提议在前10年(指2010年之前),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进一步,为后10年更大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到了2000年,gdp将比2000年增加一倍,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目标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报告还提出了主要经济快速发展目标:“城乡人口比重大幅提高,工农差、城乡差和地区差扩大的趋势逐渐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重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着更富裕的生活。 ”。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我们已经走过了十年,走了一半的路,现在需要中期判断这个过程。 我们实现了第一步的构想吗? 你达到上述目标了吗?
到2010年,我们实现了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处于更大阶段的核心目标。
对此,我们意味着根据目标一致法定量进行判断,即评价实施情况和目标的一致性,首先根据达成度进行中期判断。 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参考10年前设定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看看在这个时期实现的程度。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更进一步”的目标。
经济总量上了一个新阶段,从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上升到第二大经济体。 以汇率法美元的时价计算,2000年中国的gdp为11985亿美元,2011年上升到7318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从3.8%上升到10.4%,与美国的相对差从8.3倍缩小到2.06倍。
贸易总量从世界第八大上升到世界第二大。 货物进出口额从2000年的4743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6421亿美元,占世界整体的比例从3.6%上升到10.0%,与美国的相对差从4.3倍缩小到1.03倍。
科学技术实力上了更大的台阶,从世界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 我国科学技术力量(五个主要指标)在世界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从2000年的5.4%上升到16.1%,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从4.2倍缩小到1.4倍。
综合国力走上了大台阶,2000年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从8.8%上升到14.0%,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从2.55倍缩小到1.40倍。
人民的生活到了更大的阶段。 首先,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倍,按不变价格计算,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是2000年的2.7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2.20倍。 其次,城乡居民支出水平已经富裕或接近富裕,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39.4%下降到36.3%,属于富裕型。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9.1%下降到40.4%,接近富裕型。 进而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2002年的24.5平方米提高到32.7平方米,相当于多个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均居住水平,农村居民人均
由此可见,到2010年,我们实现了把经济总量、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推向更大阶段的核心目标。
党中央提出的三大差距扩大趋势不断扭曲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同时呈现下降的新趋势。
根据上述核心目标,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了具体量化的年度第一指标:截至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年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当时中等收入 城镇化率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年城镇化率超过50%,农业从业者比例下降到每年30%左右。
首先,我们来看看定量指标在2000-2011年之间达成的程度。 gdp是2.96倍。 2012年的gdp增长率达到7.5%时,为3.18倍。 年为4倍左右,预计5年前达到“2倍”的期待目标。 人均gdp为2.11倍,2011年居世界第120位( 215个国家),如果2012年人均gdp增长率达到7.0%,则为2.26倍,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消息,按3年加权汇率变动计算的22 2011年,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2%上升到2011年的51.27%,平均每年上升1.37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50%的预期目标。 农业从业者的比例为34.8%,预计2012年将进一步下降到33%,接近30%的预期目标。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定性指标在2000年到2011年之间达到了什么程度。
三大差距扩大的趋势正在逐渐扭转目标。 非农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同时低于2000年的水平。 2000年扩大到5.62倍,2005年扩大到5.90倍,之后逐渐缩小到2011年的4.81倍。 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增大后达到高峰,随后开始减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相对差距,2000年为2.79倍,2009年达到高峰,3.3。 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相对差异不断缩小,2000年城乡差别为9.7个百分点,2011年城乡差别为4.1个百分点。 这个指标比人均收入的相对差距更能真实地反映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差距。
地区差距已经呈缩小趋势,第一,各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各地区人均gdp差异系数从2004年的0.71缩小到2010年的0.56,人均财政支出差异系数为2000年的 二是人类快速发展指数( hdi )地区差距缩小,hdi地区差距系数从2000年的0.129缩小到2010年的0.086。 其中,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差异系数从2000年的0.045缩小到2010年的0.037,各地区人口平均教育年限从0.129缩小到0.094,教育指标、健康指标的差异明显小于经济指标的差异,还在下降
改革初期,中国是以低人类快速发展水平为主的国家。 各地区人类快速发展水平指数大幅下降,97.2%的人口处于低人类快速发展水平,只有上海、北京、天津进入中等人类快速发展水平,人口比例只有2.8%。 到2000年,中国已经成为中等人类快速发展水平为主的国家,26个地区达到中等或高人类快速发展水平,86.3%的地区人口进入中等人类快速发展水平,其中北京、上海已经达到高人类快速发展水平,少 到2010年,各地区全面摆脱了低人类的快速发展水平,21个地区达到了中等人类的快速发展水平,占总人口的63.3%,超过40%的人口达到了高或极高的人类快速发展水平。 即使在人类快速发展水平最低的西藏( 0.540 )地区,也相当于已经进入中等人类快速发展水平的印度( 0.542 )。 改革以来,中国各地区人类的快速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实现了“十年一个台阶、二十年一个变化、三十年一个结构”的巨大飞跃。 各地区初步摆脱了低人类的快速发展水平,从低人类的快速发展水平向中等人类的快速发展水平过渡,全面摆脱了低人类的快速发展水平,进入了高人类的快速发展水平三个阶段。
由此可见,党中央提出的三大差距扩大趋势扭曲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同时呈现下降的新趋势。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热点:胡鞍钢:2020“建成”小康社会的底气何在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1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