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64字,读完约7分钟

从湾区流向海外的人才比例为4.54%,高于从海外流向湾区的人才比例(0.58%)——这是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与人才流动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报告虽然没有披露人才流入和流出的绝对比较,但明显警告大湾区要高度重视海外人才流失的现象,特别是要避免高端人才交流的“赤字”。

另一方面,虽然香港拥有庞大的人才,特别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人才,但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一些主要制造业基地之间的人才交流远未完全活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地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虽然香港与广州、深圳之间的人才交流较多,但香港与大湾地区其他城市之间的人才交流率远低于广州与深圳之间的交流率,空空间有较大的活跃性。

林江:粤港澳大湾区需警惕人才交流“逆差”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粤港澳大湾区应如何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外国人的定居将来会进一步自由化吗?海湾地区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近日,在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所等机构主办的“201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国家商报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江林。林教授认为,要充分发挥人才的吸引力,同时要警惕人才外流现象,特别要防止人才外流超过人才流入。

林江:粤港澳大湾区需警惕人才交流“逆差”现象

创造三个大湾区的“浓缩版”

与东京湾区、三藩市湾区和纽约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什么优势?

江林:粤港澳大湾区将在三个世界海湾地区建立一个中国版的硅谷,以创造一个自我循环,也就是说,在这个海湾地区有R&D和设计,把一些R&D的想法变成项目,然后变成产品和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研发、市场、创新资源、国际化等要素。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是中国所有城市中最合格的国际城市;深圳,包括邻近的广州,已经成功孵化了一些高科技项目,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技创新。

纽约湾区代表金融中心,旧金山湾区代表技术创新。恰好这两个因素在深港两地粤港澳大湾区最为明显。为什么要增加东京湾区?因为东京湾区最突出的特点是先进的制造业,而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莞是制造业中心。虽然现在它被称为加工制造中心,但它正朝着先进制造的方向发展。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有机地结合了国际三大大湾区中最具影响力和最重要的三大要素:先进制造业、金融和创新,形成了三大大湾区的“浓缩版”。

同时,珠江三角洲的九个城市与香港和澳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过去的40年里,这些城市通过前店、后厂和材料加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工业和金融合作频繁;这些地方的语言和文化比较接近,没有交流障碍;另外,经济相对发达,人们愿意尝试新事物,有新需求,是一个自我循环的市场。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国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方面体现了对外开放的新理念;同时,它特别注意利用开放来推动改革和促进创新。通过创新促进改革,在改革到位后,它将反过来促进开放。这种开放和改革的元素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地互动。

通过一体化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

Nbd:有人认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难点。你觉得这个观点怎么样?

江林: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是传统制造业。服装和家用电器等制造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相对较早。

以家用电器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冰箱和洗衣机在广东顺德生产,并销往国内市场。当时,他们帮助港商做贴牌生产,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有些人的技术或多或少被抄袭。然而,当时外国产品主要用于出口,所以他们之间几乎没有竞争。但是现在不同了。

对珠三角来说,不是传统制造业能否上去,而是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不够扎实,因为其传统技术的来源不是本地技术和R&D人才,而是早期的模仿。

当然,近年来,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如格力、美的等,也在自主技术研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将传统制造业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进行整合,并做得很好,所以珠三角的传统制造业总体上有所提升。

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下行压力相对较大,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而当地的制造企业大多是外资企业,当地只有加工厂,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被迫迁往东南亚,这实际上是在“做减法”。

因此,应对策略是用“加法”来填充空怀特,加法是一种新技术。但是,新技术存在一些困难,除了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需要改进之外,我们还会遇到国外技术的封锁。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在制度创新和吸引外资方面先行一步,但由于其承载能力有限,仅仅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还远远不够。因此,中央政府部署了整个大湾区,几乎有7000万人口,它自己形成了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对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有一定的需求,也有相应的承载能力。

因此,这并不是说大湾区传统制造业有什么缺失,而是如何提升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与新兴制造业的融合必须得到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会计、法律、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咨询等行业)的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湾区任何一个城市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都不够全面。

因此,大湾区一旦实行一体化发展,大家就不应该互相区别,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先进制造业(包括内生性和外生性)聚集在大湾区。因此,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打破制度障碍,吸引高端人才

Nbd:你刚才提到了人才的问题。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个缺点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人才吸引效应,尤其是在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方面?

江林:你怎么强调天赋都不为过。与上海和北京相比,广东的人才聚集能力略差。虽然深圳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没有优势,但它已经成为风险投资中心、创新和产业孵化基地,吸引了全国各地从事高科技领域的人才。然而,随着城市间“抢人大战”的加剧,其他城市开始发挥其吸引人才的力量,努力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与深圳竞争。

林江:粤港澳大湾区需警惕人才交流“逆差”现象

事实上,大湾区的人才问题主要在于港澳的人才,特别是香港的人才,他们多年来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举例来说,香港的工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例如金融业,所以香港大学电子工程及生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工作,因为香港没有这类行业。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服务大湾区,进一步服务整个内地,我们就可以让这些人才发挥作用,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湾区的人才瓶颈。

过去,内地对香港和澳门的人才吸引力较小,因为许多制度因素配合得不好。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打破一些制度障碍,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如果这些政策能够全面落实,将会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港澳专业人士,甚至更多的国际人才来大湾区发展。

Nbd:在推进大都市区建设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得还不够。以深圳为例。作为一个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它的注册人口只有400多万。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改进这方面?

江林:可能有一些现实的考虑。例如,深圳和广州都是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完全放开户籍是不现实的。在基本公共服务尚未完全均等化的前提下,一旦放开,越来越多的人将涌入这些大城市,这实际上不利于城市和国家的全面发展。

然而,除了这些特大城市,大湾区,如东莞和佛山,已经逐步放开。户籍制度的总趋势仍然是自由化。目前,大湾区也是最能体现国内市场化力量的地区。如果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政府的控制力将相对减弱,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一些因素将继续淡化。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林江:粤港澳大湾区需警惕人才交流“逆差”现象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7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