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93字,读完约9分钟

[摘要]服务实体经济,关键是要把金融和实体经济结合起来。金融应该理解并看到实体经济的内在价值。

从构思到落地仅用了259天,今年8月推出的lpr定价机制已经进入深水区金融改革,保持了平稳渐进的步伐。

9月底,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在北京召开第八次会议,研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问题。会议指出,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反周期调节作用,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进一步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

当中国经济面临更大下行压力时,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已成为监管者、学者和社会的共识。如何推进深水区金融改革?前进的道路是什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接受了《时代周刊》记者的采访。

金融改革是一种化学变化

问:从8月底开始,10天内,中央政府连续召开三次重要会议,讨论“金融市场改革”。措辞从“做好今后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到“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再到“协调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体现了决策层的改革思路和方向。

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金融供给结构改革的讲话,详细阐述了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金融供给方的结构改革有三个核心,一是收益的来源,二是结构优化,三是风险防范。

最近三次会议更像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提炼和落实三个核心。

问:为什么金融改革在这个时候如此重要?

答:金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基本上是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框架内进行的,金融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基本遵循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三比一、一减一补”的思路。

另一方面,深化金融改革不仅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力量。这种力量来自金融作为经济“血液”的关键作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金融视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基本制度。金融和实体经济是血液和有机体的关系。因此,金融改革在整个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央政府希望通过金融改革起到带头作用,从而更好地引导经济,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道富:金改要啃服务实体经济的“硬骨头”

问:进入深水区的金盖最难啃的骨头是什么?

答:今年的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会议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最紧张的时候召开的,这表明了中央政府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现在中央政府已经看到了金融体系和金融体系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国的财政职能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隐患。实施金融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目前,黄金改革需要咀嚼的“硬骨头”是如何使金融收益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点,即实现功能转换,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真正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按照金融供给方的结构改革,就是要在遵守金融规律的同时,充分结合中国特色,使金融体系真正发挥其作用。现在,黄金改革的难点不是形成一个制度或市场,也不是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外部结构,而是让它发挥我们希望它发挥的作用,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道富:金改要啃服务实体经济的“硬骨头”

理解并看到实体经济的价值

问: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是近年来的一个高频词汇。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的关键是什么?

答: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永恒的命题。中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分离已经扩大,现在监管者希望收回投资,这是一个回归过程。

为实体经济服务,最重要的是把金融和实体经济结合起来。金融应该理解并看到实体经济的内在价值。例如,对于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金融从业者应该设计一个可靠的机制,在他们能够理解和看到的时候,实现资源的聚集。

说白了,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是一个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互动的过程。因此,金融应形成一个分层、多元化的结构,以满足实体经济不同层次、类别和阶段的金融需求,而金融需求应把握实体经济在不同阶段和环节的内在价值,并据此开发不同的产品,这就需要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和观念创新。

问: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政府一直强调金融应该给实体经济“输血”。根据过去一年的数据,该政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货币传导机制仍不顺畅。今年8月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有效解决货币传导机制的障碍?

答:首先,低利率与货币政策传导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方面,更多的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事实上,这一过程有助于银行利率定价,使定价公开和循证。lpr的作用在于它能更好地反映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对利率变化的态度。

但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更重要的是数量传导,即如何通过银行行为将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延伸到整个操作系统,最终延伸到实体经济。这一过程将涉及整个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运作的有效性,这是一个金融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过程。整个过程受到各种政策以及银行机构自身的制约,包括它们的意愿、能力和动机。

问:过去,存贷款基准利率之间的利差构成了银行利润的“保护网”,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可能会完全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中小银行的定价权?

答:实际上,在其他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一个利率差逐渐缩小然后逐渐扩大的过程。逐步缩小是无风险利率差缩小的过程,最终扩大纯贷款利率差是风险利率差扩大的过程,反映了银行风险控制和降低能力的提高以及差异化竞争的结果。

这种保护网的消失本质上是一个从政策和政府保护到自我保护的过程。如果银行一直处于政府保护的利差之下,它们最终将被利率市场淘汰。银行通过自身的风险定价和差异化竞争提高自我保护,形成风险利率差的过程,也是培育独立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你不能说没有全面的杠杆作用

问:经过近两年的去杠杆化,中国杠杆率的过快增长得到抑制,但总体杠杆率仍不低。在金融改革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将杠杆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在国际上,中国的杠杆率,尤其是非金融企业和居民的杠杆率,仍然比较高。这一高杠杆率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日益脆弱,但这并不意味着杠杆率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债务的增加支撑的,因此很难明确得出杠杆率水平是否合理稳定,或者杠杆率绝对水平的升降是否与风险的增减直接对应。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杠杆率形成的合理性:如果杠杆率是根据市场均衡的力量竞争性地、限制性地形成的,那么市场寻找合理的合作模式是一个过程,这种合作模式是合理的。

从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角度来看,现在更加强调发展一种平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方式来支持实体经济。就债务而言,我们不应该说没有全面的杠杆,而是要注意这些杠杆是否有现金支持,是否受制于市场约束。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真的回到风险的源头,我们会发现,将杠杆率维持在合理水平与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之间并不矛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道富:金改要啃服务实体经济的“硬骨头”

问:美国企业主要采用直接融资,而中国企业主要采用间接融资。科技板块和一系列改革能有效拓宽中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吗?

答:对于科技局来说,拓宽融资渠道只是目标之一,更重要的目标是为更多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找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渠道。当然,其融资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融资市场比重的恢复。

中国企业现在注重间接融资,这关系到中国当前的发展。现在中央政府想平衡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这实际上是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科技股将率先尝试,资金将投入创业板、中小板等。,以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增加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在我看来,融资方式的比例并不重要,而且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平衡整个融资市场的结构,使企业能够以合适的方式获得市场的资金支持,实现共同发展。

问:今年以来,许多“雷声大,雨点小”反映出金融风险正在加速释放。为什么金融风险会在这个时候被释放?

答: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信用风险加大。此外,一些治理不到位,一些非市场损失发生,引发了金融“打雷”事件。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如果银行不及时转型并加强风险控制,风险将持续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强调允许部分银行或中小金融机构退出,这实际上是通过可控的风险演示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问:在金融风险迅速释放的情况下,加快金融改革是否合适?如何保持无系统风险的底线?

答:不是所有的改革都在最好的时候推进,也不是所有的改革都在一切就绪的时候实施。

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改革理论的最佳时机,但人们没有改革的动力。所有的改革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改革是由问题推动的。这种改革比较困难,但也能发挥智慧,更符合现实国情的要求。

如何在没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情况下保持底线?关键在于将改革限制在可控和可承受的范围内,在总体风险可控和可承受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道富:金改要啃服务实体经济的“硬骨头”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8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