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53字,读完约8分钟
作者|周纯
3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接替周小川出任中国央行行长。
60岁的易纲目前是中国央行负责货币政策和国际业务的第一副行长。自1997年出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以来,他在央行工作了21年,是最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人。
对农村和金融着迷
易纲,1958年出生,曾在北京顺义县插队当知青,并担任生产队队长。这也是他的管理能力生根发芽的地方:如何分配工作,谁来拉河筑堤,谁来管理菜园,如何准备材料,如何饲养猪圈,将生产多少肥料,肥料将运到哪里...他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是农村,另一个是金融。”
在磨合期间,他还做了一件事:他带领他的同学向团队要求更高的工作分数,在他们的要求没有被同意后,他们选择了罢工。最后,五六个学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他想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承担责任。
易纲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之一。他认为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对他来说是一个惊喜。大学三年级时,他被派往美国学习。1980年至1986年,他分别在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和伊利诺伊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从那以后,从1986年到1994年,易纲一直担任印第安纳大学经济系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并于1992年获得终身教职。易纲虽然在海外,但他研究的是中国问题。包括利用1953年至1988年的数据研究中国通货膨胀与物价波动的关系,以及撰写大量文章研究中国的货币需求。
1994年,易纲回国,与、张等“海归”学者共同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要目的是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学教学研究。这也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现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也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智库。
1997年,易纲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完成了“边学边好”的转型,也是央行总行第一位“海归”。从那以后,他仅在10年内就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部的副主任、主任、行长助理和副行长晋升。
易纲转任导师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研究精力和“学者”的称号。有人在2014年做了统计。当时,他有11部中文作品,3部英文作品和50多篇中英文论文。这些论文和著作已被世界权威索引《经济文献杂志》编入其期刊和电子索引,并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多次引用。
为什么你能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写这么多书?易纲曾在他的第二部散文集《中国金融改革的思考》的序言中自问自答:我有感觉,有话要说。他还感到遗憾的是,出版物太多,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可以说,好的东西并不多,但是有很多平凡的、拼凑的和不好的东西。“我在想,这么多劣质出版物会浪费多少纸张。”
货币政策评估方法
在2015年的一次阅读会议上,易纲介绍了自己的货币政策考量方法:首先,看整体杠杆率,比如观察中国的整体杠杆率,看政府,看企业,看家庭等。是否在安全区域;其次,看看实际利率;第三,看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全球金融和资本正在流通。因此,中国经济和外部经济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个是杠杆率,另一个是实际利率,第三个是外部经济。这三点构成了我评估货币政策的方法。”他说。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主流央行的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物价。易纲认为,本轮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价格稳定不等于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不足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是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宏观审慎是应对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的正确方法。
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的讨论中,他提到了上述观点,并解释了对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到的“稳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两大监管框架”的理解。其中,宏观审慎政策包括三个方面: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跨境资本流动和房地产市场宏观审慎管理。
2018年1月,在《中国金融》杂志撰写的《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一文中,他阐述了2018年货币政策调控的思路:一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和中性,控制货币供给的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二是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保持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第三,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第四,继续稳步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至于如何界定“稳定中性”,易纲在今年两会央行新闻发布会上回答称,稳定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主要是通过金融和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中国经济目前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在进步。判断货币政策是宽松还是紧缩,有几个方面:
一是看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支持一些薄弱环节;另一个是创新领域。中国当前的经济有许多创新亮点。这取决于这些创新领域能否及时得到货币、信贷、股票市场等融资方式的支持;同时,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重视金融改革。
最令人担忧的是
易纲除了研究货币政策,还非常关注一些公共话题,并多次公开呼吁,表现出学者的社会责任感。
在《关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思考》一书中,他提到自己正在思考两个问题,“可以说是忧心忡忡。”
首先是环境问题,他列举了大城市的交通堵塞、电子垃圾、办公和住宅建筑的浪费、国家的沙漠化等等;二是如何提高人的素质,指出人缺乏公众意识,做事马虎,缺乏风险意识。
在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中国的货币化进程》中,他还写道:“我讨厌人们一年到头都在装饰住宅建筑,对于市政建设规划不精确和频繁出现的拉链路,我无能为力。”我感到可笑的是,由于官员们的意愿,一再更换路面地砖,不断更新路边的树木。我特别担心水资源。我研究过节水厕所的设计和推广。我的家人批评我小便两次后脸红一次。”
在上述阅读会议上,他还提到,政府的职能目前已经发生了变化,本届政府应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地方政府的职能应从直接关注经济项目、通过招标吸引投资转向执法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注重经济建设”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这是政府职能转变与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追求效率和公平。”他说。
此外,作为一名学者,易纲对逻辑和方法论非常讲究。他在北京大学教书时,住的地方离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住处很近,所以他经常去找季劳谈哲学史和宗教文化。根据他的回忆,他问季羡林,中国历史上是否有关于形式逻辑的系统论述。
简历
易纲,男,1958年出生,经济学博士
从1978年到1980年,他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
从1980年到1986年,他在哈姆林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经济学,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从1986年到1994年,他在印第安纳大学经济系担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并于1992年获得终身教职
1994年回国后,他倡议成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7年至2002年,他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2002年至2003年,他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主任级)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
2003年,他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部主任
2004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业务管理部主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主任)
2007年12月,他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2009年7月,他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2015年12月,他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兼副行长
2016年3月,他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学者易纲:他最忧心忡忡的两件事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10315.html